第A07版:社会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他用“生涩”泳姿 挽回孩童生机

江西小伙刘吉林在莆田湄洲岛逆浪救人,他已六年未下水,这是他人生第一次下海,一句“我去救”,藏着家风养成的勇敢

刘吉林拼命抓住男童(视频截图)

刘吉林救人后因身体不适被送医院治疗,所幸无碍(受访者供图)

N海都记者 林养东

当巨浪第三次将刘吉林打翻时,这名28岁的江西小伙脑海里只有一个念头:“孩子得活,这条命不能在我眼前消失。”原本只是来莆田湄洲岛旅游的刘吉林,没想到救下了一个孩子。

8月2日下午,这个六年未下水、只用“野路子”学过游泳的瑞金青年,用三次扑向怒海的决绝,救回了8岁男童。海都记者走访发现,这份挺身而出的勇气,并不是偶然的冲动,而是红土地家风浸润与客家血脉传承的必然绽放。

惊涛一刻 怒海搏浪勇救8岁男童

莆田湄洲岛沙滩的涛声,在8月2日午后变得格外急促。一对母子正在岸边拍照,8岁男童追逐浪花的身影突然被猛浪吞噬,眨眼间就被推到距岸10米外的深海。不会游泳的母亲,只能撕心裂肺地呼救。

“我去救人!”正在百米外凉亭休息的刘吉林话音未落,已如离弦之箭冲向大海。他丢下手机、扯掉外套、蹬掉鞋子,以近乎百米冲刺的速度扎进翻滚的浪墙。

这是他人生第一次下海,汹涌的离岸流,一次次拍打着他。“海浪砸在头上太疼了,抓着的孩子三次被冲脱手。”事后回忆时,刘吉林语气平静,却难掩当时的凶险——他几乎被浪拍晕,瞥见男童渐渐失去动静时,全靠“肾上腺素”支撑着再次扎进浪里。

网友拍摄的3分41秒视频里,刘吉林逆浪前行的背影被无数人铭记:他像《西游记》里齐天大圣般义无反顾,在浪尖与死神拔河;救起孩子后脱力趴跪水中、缓慢爬向岸边的模样,更让无数网友湿了眼眶。最终,在当地救生员的接力下,男童被成功救上岸,而刘吉林因胸闷头痛被送医检查,所幸无大碍。

“红都”家风 善意种子的生根发芽

“他救人,我们不意外。”远在江西瑞金拔英乡的父亲刘文生在看到儿子救人视频时,哽咽着说道。在这位朴实的客家汉子心中,儿子的义举,是延续了一家人刻在骨子里的善意。

刘吉林的故事从福建传到江西,瑞金市委宣传部专程上门看望他的家人,挖掘这份善意背后的成长轨迹。

1996年出生的刘吉林,成长在“共和国的摇篮”瑞金。父母在圩上卖土特产,邻里有难时他们总会第一时间搭把手:父亲刘文生开着小货车跑运输时,遇山路难行的乡亲会捎上一程;母亲翁兰娇常把自家种的蔬菜分给独居老人。

“爸妈常说,有能力帮人是福气。”刘吉林记得,高中时在路上扶起额头流血的摔倒老人,是父亲教他的“见难不救会一辈子不安”;上班后在扶梯上稳稳撑住向后倾倒的老人,是母亲叮嘱的“走路要多看旁人”。

这些细碎的善意在他心中长成参天大树。2016年,他冒雨扶起骑三轮车摔倒的老人,递上纸巾直到确认老人无碍才离开;2024年,他在火车站陪迷路老人打印车票、送进站台,细致叮嘱安全事宜……“都是搭把手的小事。”刘吉林告诉海都记者,这些都是他向着父母“有样学样”。

“红色故都”瑞金的红土地早已为这份善意埋下基因。作为客家聚居地,这里传承着“耕读传家”的千年古训;作为苏区精神发源地,“无私奉献”的革命火种代代相传。邻居郭锦丽说:“吉林是街上最懂礼貌的孩子,见人就打招呼,和他爸妈一样热心。”大富村党支部书记刘南京的评价更贴切:“‘红都’的孩子,骨头里就带着敢担当的劲儿。”

山海共情 善意跨越闽赣边界

“奖不奖不重要,重要的是做了力所能及的事。”面对湄洲镇政府申报的“见义勇为”称号和公司2000元奖励,刘吉林的回应简单而真诚。

当然,刘吉林事后回忆也觉得后怕,去年8月,他才新婚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庭。“这是我离死亡最近的一次。”刘吉林说,如果当时多想一下后果,可能就不会冲出去了,他为自己的“本能反应”感到骄傲。因此,他在社交平台晒出见义勇为证书时,配文“给勇敢的自己点个赞”。

网友的留言也令人动容:“英雄请保护好自己”“这才是年轻人该有的样子”……如今,湄洲岛的涛声依旧,刘吉林已回到杭州继续工作。但那个逆浪救人的背影,早已超越了瞬间的英勇——它是红土地家风的生动写照,是客家文化与苏区精神的当代传承,更是平凡人用热血书写的“感动”注脚。

如刘吉林所说:“再遇到类似的事,我还是会冲上去。”这份刻在骨子里的善意,终将在更多人心中播下种子,让大爱如闽海浪潮般生生不息。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