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8版:史话 上一版   
下一篇

在福建,七夕是 “邻里节”“结缘日”

拜魁星(来源:福建省方志馆)

糖塔(资料图)

那么在福建,七夕节又有哪些习俗呢?且让我们透过古代典籍来了解一二。

闽地女儿七夕夜

陈瓜果竞穿针

明代黄仲昭的《八闽通志》中记载:“七夕是夜,儿女罗酒果于庭,祝牛、女二星,瞻拜以乞巧。”

清代徐景熹《福州府志》中记载:“七月七夕,妇女陈瓜果七盘,茗椀、炉香各七数,用针七条,取绣于焚楮光中,伏地俄顷穿之,以能否夸得巧之多寡。”

七夕乞巧的习俗在福建各地大同小异。闽东一带少女、年轻妇女拜“织女”,不仅乞巧,更主要是倾诉心事,祈求如愿。七夕之夜,参加者梳理停当,准时来到主办人家里,在月光下设香案。焚香礼拜之后,便围坐一起,边吃花生、瓜子,边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

光泽一带妇女,在七夕这天制作精致的“巧饼”,还以竹篾扎缚成层楼,用彩纸为装饰,绘上牛郎、织女像,谓之“巧楼”。

漳、泉一带青年女子多于夜静时设瓜果,燃香烛于庭中,独坐相待。如闻乌雀等声,谓之报巧;如闻鹊声,谓之得巧。

分豆结缘有甜有暖

清代陈庚焕《结缘行》中写道:“闽人本多情,豆为结缘炒。晨兴十万灶,爆咤喧辰卯。”

分豆结缘也是福建七夕的一个重要习俗。在福州地区,这天家家户户都忙于炒蚕豆(或蒸煮蚕豆),分给孩子们。孩子们又与邻里的小伙伴互相赠送蚕豆,表示结下“快乐缘”“欢喜缘”“和好缘”,永远和睦友爱。

福清、长乐有些地方还做豆末树、炒糖豆,互相馈赠。

在闽东的一些地区,如两人不和,其中一方想消除矛盾,言归于好,便于七夕前将蚕豆包在纸内,托人转交。如果另一方收到后也以蚕豆回报,即表示接受和解,可释前嫌。

到了现在,福州的七夕节演化为了“邻里节”。这一天,家家户户煮蚕豆互相馈赠,吃豆攀讲,人们有了更多联络情感的机会,邻里和睦在“邻里节”活动中得以深化。

而在长汀,结缘要用七层糕。七夕这天,娘家要给出嫁的女儿送七层糕。女儿收到后,把它切成许多小块,分送四邻结缘。

特别的儿童节

清代宋若霖《莆田县志》中记载:“七夕乞巧,稚子争击瓦缶于庭。”

民国刘训瑺《闽清县志》中写道:“七夕,子以瓜果作乞巧会。学童各奉茶于书馆相啖,用果置茶中,或鲜或干,共七件,谓之‘七夕茶’。”

七月初七又俗称“魁星生日”,民间谓“魁星主文事”。

旧时闽东的读书人对“魁星”的崇敬仅次于孔子,因此便有七夕拜“魁星”之俗。

泰宁的学童都要在七夕晚上乞巧。庭院中摆设香案,供各种瓜果三盘,然后燃香点烛。学童拜牛郎、织女双星,口中念着“乞巧文”:“天上双星会,人间七夕临。学童恭乞巧,愿早赐聪明。”

每年的七夕对于三明沙县的孩子而言,是个特别的儿童节。每年农历七月初一到初七,沙县家家户户凡有孩子即将入读小学,都要举办一场蒙学式。蒙学式上,糖塔是独有而不可或缺的礼物。所谓糖塔,是用高温熔化的糖水倒入特制模具浇筑而成,寓意吉祥顺利、学业有成。2015年,沙县七夕蒙学式被列入三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一个流传至今的节日,古往今来无论形式如何改变,其中美好的寓意和真挚的感情都不会变,七夕体现出中国人对爱的追求与向往。(综合北京青年报 北京晚报 东南网)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