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史话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七夕 不止鹊桥相会

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为七夕节。今年的七夕节是8月29日。相传这一晚为牛郎织女相会的日期,好事者会藏于葡萄架下,想偷听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天上的机密,凡间怎能窃听得到?无非是好奇罢了。七夕,是一个美好的词汇,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牛郎不是郎

织女本是星

牛郎织女的传说源远流长,早在三千年前的西周时期,先民就在《诗经·小雅·大东》中用拟人的手法描绘出来:“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周人很有意思,他们调侃说,不要看织女星如此奔忙,却终究织不出绚丽的锦缎。再看那颗闪亮的牵牛星啊,也徒有牛名,根本就拉不动车辆。这个时候还未嵌入爱情的元素。

到了汉代,这对星辰的故事,开始华丽转身变得凄美动人了。著名的《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深情咏叹“牵牛星”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但是这个时候,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他们与爱情的七夕还没有关联。

七夕相会的关键道具“鹊桥”,至少在东汉已有明确记载。东汉学者应劭在《风俗通义》中指出:织女星在七月初七这天应当渡过银河去和牵牛相会,是让喜鹊搭成桥梁才得以通过。相传到了七夕那天,所有喜鹊头顶的毛都会莫名脱落,就是因为它们曾被当作桥身承载过织女渡河。

到了三国时期,牛郎织女的传说已经深入民间和宫廷,曹丕在《燕歌行》中写道:“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大约在两晋南北朝时期,牛郎织女才从星辰神话传说步入七夕爱情故事中。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七月初七这天,织女将要渡过银河去见牛郎,按照天界的律法,所有随行的仙人都要返回天宫。有一同行者问一个叫武丁的人:“织女何事渡河?去当何还?”答曰:“织女暂诣牵牛,吾复三年当还。”第二天,这位名叫“武丁”的人就消失了。从此以后,就有了“织女嫁给牵牛”的传说。

宋朝七夕放假一天

“七夕节”一词最早见于宋代。蔡絛曾经收藏了赵匡胤建隆元年(960)亲征北汉前赏赐给后宫的一份诏书,诏书的大致内容是“朕亲提六师,问罪上党……未有回日,今七夕节在近,钱三贯与娘娘充作剧钱,千五与皇后、七百与妗子,充节料。”(蔡絛《铁围山丛谈》)剧钱,指宋代宫廷或节日期间用于歌舞、杂耍、游戏等娱乐活动的专门费用。七夕节来临,官家还不忘赏赐宫中女眷过节费用。

《宋史》明确记载,宋朝在国家层面命令七夕放假一天,“……端午、三伏、七夕、授衣、重九、四立、春秋分及每旬假各一日”。

乞巧是七夕盛大而隆重的活动,从下午3点到5点,满城的孩童和女子,无论穷人还是富户,全都穿上了新做的衣裳。富贵之家,就在自家楼阁或者水榭,布置好丰盛的宴席和聚会,聚在一起共同庆祝这个美好的节日时光。晚上,家家户户会在庭院里洒水清扫,然后在打扫干净的院子里摆设好祭桌和席垫,他们还在案上先铺楝叶撒香粉,再摆好美酒、丰盛的饭菜以及时令的新鲜水果,以此来祈祷牛郎星和织女星给予福佑。

男孩重文思,女孩重女红。七夕节当晚,东京城的男孩子们,各自将自己的毛笔、砚台、纸张、墨锭,放置在供奉牵牛星的祭位前面。他们会在纸上恭敬地写上自己的名字,乞求聪明灵慧。女孩子们则把自己的针线盒,或装有针线工具的箱子,放置在供奉织女星的祭位前面。她们同样会在纸上写上自己的名字,乞求心灵手巧。

妇女对着月亮穿针斗巧。穿针斗巧,据说起源于汉代。比赛规则是将丝线穿过针孔,谁先穿过去为胜。乞巧用的是特制的针,从汉代到宋代一直使用七孔针,难度系数很大。

“磨喝乐”是最早的拉布布

在开封大学大观博物馆中,有一尊宋代白釉红彩磨喝乐坐像。坐像为一童子,其面目清秀,略涂红粉,蚕眉细目,双手持一枝未盛开的莲花于胸前,盘腿而坐,衣襟用红彩勾勒,黑彩勾画眉目。在宋朝,磨喝乐是女子七夕节祭拜的“宠儿”。

现代人对“磨喝乐”一词可能很陌生,或者以为是一种饮料。那么,磨喝乐到底为何物呢?孟元老所著《东京梦华录》说:“乃小塑土偶耳。”《西湖老人繁胜录》说:“多着乾红背心,系青纱裙儿;亦有着背儿,戴帽儿者。”由此可见,磨喝乐是穿戴着不同衣饰,形态各异,用土、木、蜡等原料制成的婴孩形祭祀之偶像。

磨喝乐的名称由何而来?磨喝乐是梵文的音译,有时也译作“摩睺罗”。

磨喝乐可以说是初代潮玩,最早的拉布布。宋朝人把它买回家后,不仅作为观赏摆件,还会给它们搭配不同衣服。有的磨喝乐专门配置了精致的男孩女孩小衣服作为装饰。

宋人不仅把磨喝乐作为供奉的偶像,而且还赋予其娱乐性,让孩童效仿磨喝乐的造型做游戏,成为七夕节最为时尚的民俗活动。《东京梦华录》描述道:“小儿须买新荷叶执之,盖效颦磨喝乐。儿童辈特地新妆,竞夸鲜丽。”

在开封大学大观博物馆中,有一尊宋代白釉红彩磨喝乐坐像。坐像为一童子,其面目清秀,略涂红粉,蚕眉细目,双手持一枝未盛开的莲花于胸前,盘腿而坐,衣襟用红彩勾勒,黑彩勾画眉目。在宋朝,磨喝乐是女子七夕节祭拜的“宠儿”。

现代人对“磨喝乐”一词可能很陌生,或者以为是一种饮料。那么,磨喝乐到底为何物呢?孟元老所著《东京梦华录》说:“乃小塑土偶耳。”《西湖老人繁胜录》说:“多着乾红背心,系青纱裙儿;亦有着背儿,戴帽儿者。”由此可见,磨喝乐是穿戴着不同衣饰,形态各异,用土、木、蜡等原料制成的婴孩形祭祀之偶像。

磨喝乐的名称由何而来?磨喝乐是梵文的音译,有时也译作“摩睺罗”。

磨喝乐可以说是初代潮玩,最早的拉布布。宋朝人把它买回家后,不仅作为观赏摆件,还会给它们搭配不同衣服。有的磨喝乐专门配置了精致的男孩女孩小衣服作为装饰。

宋人不仅把磨喝乐作为供奉的偶像,而且还赋予其娱乐性,让孩童效仿磨喝乐的造型做游戏,成为七夕节最为时尚的民俗活动。《东京梦华录》描述道:“小儿须买新荷叶执之,盖效颦磨喝乐。儿童辈特地新妆,竞夸鲜丽。”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