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郭思琪
见习记者 吴诗榕 王灵婧 文/图
历经数月休渔,福建沿海近日正式开渔。在福州长乐漳港街道三营澳码头,一筐筐活蹦乱跳的渔获刚卸上岸,不少市民、鱼贩蹲守码头一线“抢鲜”;在福州台山社区的华威西营里市场,新鲜海产在清晨就已到位,水产老手一通“望闻问切”,就挑出不少“靓货”;在福州东大社区的长者食堂,社区居民分享着社区厨艺达人烹饪的海鲜大餐,赞不绝口。这几天,海都记者从码头到市场到厨房到餐桌,见证生猛海鲜一步步走上居民餐桌。
开渔直击:市民蹲守码头“争鲜”
秋风起,鱼汛至。随着开渔,各大渔港、码头迎来了梭子蟹、皮皮虾、海鱼等海鲜的丰收旺季。在漳港街道三营澳码头,渔船归港还需要近一小时,岸边已聚集了不少拎着空桶的市民,嘴里嘟囔着“今天想抢点梭子蟹”“上次买的九节虾太鲜了,这次得多囤点”,期待着第一波“海味”上岸。
10时许,伴随着渔船发动机的轰鸣声,一艘艘载满海货的渔船缓缓靠岸。渔民们麻利地解开绳索,将一筐筐还带着海水、活蹦乱跳的海鲜抬下船。
“黄螺一斤80元,大个头的120元!刚从渔船上卸下来的!”摊主肖大姐告诉记者,开渔后她每天都会来码头摆摊,卖的都是当天捕捞的鲜货,“不缺斤少两”。
福州的陈女士是老顾客了,桶里装满了梭子蟹和九节虾。“我们专门从市区开车过来,这里可有着开渔的第一口鲜。”陈女士笑着说。
市场寻宝:老手教你“鉴鲜”秘籍
码头抢鲜,市场也鲜味十足。天还未亮,仓山区台山社区的华威西营里市场已一片繁忙,一箱箱从渔港连夜运抵的海鲜正在紧张卸货。
“看,蟹脚坚实、鱼眼透亮、贝类紧闭,这才是靓货!”经营水产行业40多年的芳姐传授给记者不少挑海鲜的“干货”。
挑梭子蟹:
爱吃膏的选母蟹,腹部圆;爱吃肉的选公蟹,腹部尖。蟹脚结实、腹部紧实的螃蟹肉质更新鲜肥美。
挑鱼:
鱼眼亮亮的、鱼鳞闪闪的、鱼鳃红红的为佳。
挑虾:
九节虾肉质脆嫩鲜甜;黑虎虾肉质紧实较硬;明虾口感软糯。大家可以视个人喜好自行挑选。
挑皮皮虾:
虾尾部若呈黄色就有膏。
挑贝类:
活的贝类受到触碰会闭合外壳,或是喷出少量水珠。
社区欢聚:邻里共享“一口鲜”
开渔的汽笛声犹在耳畔,那份鲜甜已直达社区居民的餐桌。为让街坊邻里共享这开渔季的馈赠,海都记者化身“小帮厨”,一早就跟随东大社区党委书记郑丽玲,到焕然一新的铜盘农贸市场采购了满筐的明虾、龙胆鱼和鱿鱼,并将其送至社区厨艺达人兰叔手中。
“福州人吃海鲜,最重原汁原味。”兰叔话音未落,手起刀落,白灼、清蒸双管齐下。虽然是最朴实的食材和做法,但兰叔的“灵魂酱汁”却不简单——手工剁碎的蒜末,调入两勺生抽、一勺白糖、几滴香醋,“切记不能放味精,坏了鲜甜口感”。蒸汽氤氲间,兰叔还以胡萝卜雕花精心点缀,四十年的闽菜功底,让每一道菜都饱含仪式感。
此时,长者食堂内,下棋、练书法的老人们还不知惊喜将至。共建单位的志愿者们端着刚出锅的海鲜快步走来,10岁的小志愿者航航忙着分派酱料。正观棋的王大爷又惊又喜:“我刚想叫孩子来尝尝,他倒害羞跑开了!”很快,大家围坐一桌,举箸品尝,赞不绝口。
给我们报料吧
报料方式:
拨打海都热线968880
或添加社区记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