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4版:特刊 上一版 下一版  

在最前线 他写下《台儿庄血战记》

福建百岁老记者赵家欣,年轻时,以笔为枪,投身抗战;在台儿庄大捷的第二天,他亲历战场,留下珍贵的历史文字和影像资料

赵家欣(1938年时的照片)

1938年4月18日《星光日报》上,刊登的《台儿庄血战记(二)》

1995年,中国作协颁发的“以笔为枪 投身抗战”纪念铜匾

1943年,赵家欣、谢怀丹一家四口摄于永安

N海都见习记者 蔡怡晴/文 受访者供图

1938年4月7日,战场余烬未熄,整个台儿庄到处是断垣残壁,日军的尸体、我军的伤员、失去家园的百姓……作为当时厦门《星光日报》的特派记者,年仅23岁的赵家欣和十多位中外记者一起,亲眼见证了中国军队自全面抗战以来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激动不已的赵家欣,连夜写成战地通讯《台儿庄血战记》,并用邮寄的方式寄回报社,希望将这一重大好消息及时告知后方,以激发福建人民的抗战热忱。

2014年9月9日,赵家欣在福州辞世,享年100岁。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重温这位闽籍杰出战地记者在厦门、台儿庄、永安的传奇抗战故事。

一路有日机扫射,也要到最前线去

赵家欣1915年出生在厦门的一个贫民家庭,高一没读完便辍学开始养家。1935年,爱好文学的他,进入厦门《星光日报》,开始了记者生涯。

抗战全面爆发后,从1937年7月到11月,他深入厦门海防前线采访,为宣传抗日救国写了大量的通讯报道(后以《今日的厦门》为名结集出书)。1938年初,作为《星光日报》的特派记者,他奔赴抗日前线采访,在武汉的八路军办事处,叶剑英将军鼓励他,“真理在哪一方,青年就奔向哪一方”。3月27日和30日,他代表福建参加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中国作协前身)成立大会”和“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中国记协前身)首届代表大会”,是福建参加这两次大会的唯一的作家兼记者。

大会召开后,赵家欣就跟着范长江、陆诒等记者,赶往台儿庄前线采访。他们一行人出发时,中国军队和日军正在台儿庄附近进行殊死决战,从武汉奔赴徐州的路上,“他们扒过运煤的火车,用绳子把自己绑在火车头上赶路,遇到过日机的低空扫射,甚至能看得见日军飞行员的脸孔……”赵家欣生前多次回忆过这趟战地采访的经历,但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危险,他们一行人最想要的是尽快赶到最前线去。

《台儿庄血战记》,69年后才看到自己的报道

1938年4月6日,台儿庄大战结束,中国军队取得空前大捷。7日,赵家欣等一行记者赶到了台儿庄最前沿阵地,直接采访了守卫台儿庄的中国军队31师的师长池峰城。当时,这位几天没合眼,眼睛布满血丝的指挥官,用嘶哑的声音,细述了前方将士如何用生命和鲜血拼杀的场景。之后,赵家欣又写下第二篇报道,标题为《台儿庄血战记(二)》,两篇报道都是通过邮寄的方式寄回厦门的报社,“战火纷飞,邮路时断时续,他只能祈祷上苍,让报道能顺利抵达报社,鼓舞厦门人民奋勇抗敌。”赵家欣生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道。

从台儿庄前线发回的鲜活报道,很快就在《星光日报》上刊发,但赵家欣第一次看到自己写下的文字,已是2007年了。

赵家欣的女婿章重告诉记者,2007年10月初,《石狮日报》记者在当地的一位老人珍藏的抗战旧报纸中,找到了一份1938年4月18日的《星光日报》,上面刊发有《台儿庄血战记(二)》、署名为“赵家欣”的报道,11月3日,《石狮日报》将这份报纸的复印件专程送给赵老,“他当时刚出院不久,接过报纸,戴上老花镜,把《台儿庄血战记》靠近眼前,‘七八两日,敌继续溃败,我军追奔逐北,将敌赶至台儿庄三四十里以外地,半月血战至是遂竟全功’……他一个字一个字地细读下去,许久,许久……”

“《台儿庄血战记(二)》中,小标题为‘血战半月’,文末为‘(未完)’。”章重告诉记者,“(一)(三)两部分虽不见踪影,但他已非常高兴了。”

此外,赵家欣不知道的是,1938年4月1日,“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会刊《新闻记者》首发,他的文章《厦门的新闻纸与新闻记者》也在其中。“抗战局势急变,很多文章他都不知道印出来没有。”章重说,2017年,他受邀参加“台儿庄大战胜利八十周年纪念活动筹备情况座谈会”时,发现这篇文章当年就被收录了,“他如果天上有知,一定还是会很激动很高兴。”

百年报人,一生最自豪的是“爱国”

在台儿庄战地采访后,赵家欣奔走于闽、浙、赣等地,撰写了大量的通讯、特写、评论等,为抗日救国鼓与呼。1942年夏,赵家欣与妻子谢怀丹来到永安,主编《现代青年》月刊、《新福建》月刊等进步报刊,并为《民主报》撰写社论等。

“赵家欣一家在永安城内马巷的一间宿舍居住,日本飞机轰炸永安时,一颗炸弹在隔壁落下了,他一家所有的生活用品化为灰烬。所幸因为人不在宿舍,没有遭到伤害。”永安市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林洪通告诉记者,当时,永安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还经常遭遇日军的轰炸,赵家欣2岁的小儿子就因缺医少药在永安病夭。

永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郑毅告诉记者,赵家欣和妻子谢怀丹(中共党员、羊枣主编的《国际时事研究》的编辑之一)二人,在永安的三年多时间里,写下了大量的文章,为抗日救亡活动呐喊,宣传“中国抗战必胜”,都是永安抗战文化活动的骨干。

“他是新闻记者,写东西都要很快完成,能当天完成就当天完成,早上起来散步以后,就看他一整天坐在那里,一直写东西。”章重说,赵老做了一辈子的记者、报人,一生结集出版了《今日的厦门》、《沦陷区的故事》、《风雨故人情》、《雨丝集》、《金婚岁月》、《历史的情思》、《走笔写人生》、《无尽情思逐逝波》、《永久的思念》和《世纪沧桑》等十部著作,即便到了晚年,仍保持了抗战时做记者的很多习惯。

2013年10月,央视纪录片《台儿庄一九三八》摄制组到福州采访99岁高龄的赵家欣,当时,记者问他,“一生中最自豪的事是什么?”老人突然表现出了像孩子一样的兴奋,目光灼灼地看着记者说,“爱国!”

“纪录片还没播出,我岳父就走了,我赶紧给摄制组打电话,他们也赶快寄来了这一盒。”章重看着手里的《台儿庄一九三八》光碟盒说道。

2015年清明节,章重夫妇按照赵家欣的遗嘱,将赵老夫妻以及他们的儿子赵建男的骨灰,在厦门鹭江撒海,让赵老回到出生和成长的地方。

2018年,“福州抗日志士纪念墙”上,新增了“赵家欣”和“谢怀丹”的名字。两人的名字并排刻在一起,这对在抗日烽火中结合的革命情侣,又是相濡以沫一辈子的老夫妻,以另一种形式永远在一起。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