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讯(记者 黄晓燕)“我想卖个东西,结果被骗走3000元”……近期,针对学生群体的“共享屏幕”类诈骗案件在全国多地频发。9月12日,泉州市反诈骗中心发布多起真实案例,详细揭露此类诈骗手法。
日前,一名12岁的初中生,在转转APP出售物品并在小红书发布视频时遇骗。一陌生人通过小红书联系受害人,声称要购买物品,随后冒充转转客服,以未成年人无法在转转交易为由,要求通过客服换绑账号。受害人添加客服后,被诱导通过“联通云”会议共享屏幕,并拍摄父亲的微信、支付宝账号和银行信息。客服谎称受害人账号高风险无法转账,需充值解除风险,诱导受害人下载“食行生鲜”APP,并充值3000元到指定账户。受害人从父亲账户转账充值后,发现被骗。
民警指出,此类诈骗往往有固定套路:
第一步,伪装身份博信任。诈骗分子通常会冒充公检法、银行、电商平台客服等身份,利用事先获取的个人信息编造理由,对受害者实施精准诈骗。
第二步,在获取受害者信任后,诈骗分子诱导下载具有屏幕共享功能的会议软件,如Zoom、Teams、腾讯会议、QQ、钉钉等。
第三步,诈骗分子以指导操作、核实信息等各种理由要求受害者开启屏幕共享功能。一旦屏幕共享开启,受害者手机上的所有信息都会同步显示到诈骗分子的设备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