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黄晓燕
“我想卖个东西,结果被骗走3000元”“试戴个帽子,7800元没了”……近期,针对学生群体的“共享屏幕”类诈骗案件在全国多地频发。诈骗分子利用青少年社会经验不足、防范意识较弱的特点,通过社交平台引诱受害者下载会议软件、开启屏幕共享,进而盗取资金。9月12日,泉州市反诈骗中心发布多起案例,呼吁广大学生、家长提高警惕、加强防范。
案例一:
初中生转卖闲置物品 被“客服”转走3000元
日前,一名12岁的初中生,在转转APP出售物品并在小红书发布视频时遇骗。一陌生人通过小红书联系受害人,声称要购买物品,随后冒充转转客服,以未成年人无法在转转交易为由,要求通过客服换绑账号。受害人添加客服后,被诱导通过“联通云”会议共享屏幕,并拍摄父亲的微信、支付宝账号和银行信息。客服谎称受害人账号高风险无法转账,需充值解除风险,诱导受害人下载“食行生鲜”APP,并充值3000元到指定账户。
案例二:17岁女生应聘“模特试戴” 被骗7800元
17岁女高中生小高(化名)在小红书平台看到一个找模特试戴贝雷帽的帖子,她留言后被引导加入QQ群。在群里,受害人通过屏幕共享将淘宝账号交给对方,岂料产生了两笔订单。对方称操作失误需退款,要求提供银行卡信息,并进一步诱导受害人转账7800元用以测试银行卡交易功能。受害人点击对方提供的链接进入支付页面,按照指示完成支付。当对方要求受害人重复操作时,其母亲发现并及时阻止。
案例三:14岁少年卖号 3万余元打水漂
近日,一名14岁的初中生在快手平台出售QQ账号时遭遇诈骗。原来,受害人在快手平台看到一条关于购买QQ账号的评论,表示有意出售。买家诱导受害人进行线下交易,并通过快手发送二维码,引导受害人进入假冒的闲鱼客服对话。客服以资金安全为由,要求受害人下载webex会议软件APP,并开启共享屏幕功能。在共享屏幕状态下,客服远程操作受害人手机,查看并操作了其母亲的支付宝账户,导致30184元被分多次转走。
案例四:高中生网络求门票 陷卡单骗局
不久前,一名17岁的高中生因要购买展览会门票,在微博上发布求票信息后被骗。骗子通过微博评论联系受害人,发送支付链接骗其支付70元后,以卡单为由诱导其联系客服退款。客服要求下载webex会议软件APP,并通过共享屏幕查看受害人微信、支付宝支付信誉分及银行卡信息。随后,骗子再次发送链接,诱导受害人支付699元,并以未成年无法退款为由,进一步诱导受害人找朋友操作,致使其朋友也被骗500元。
骗术揭秘:屏幕共享是陷阱
泉州市反诈骗中心民警指出,此类诈骗往往有固定套路:
第一步,伪装身份博信任。诈骗分子通常会冒充公检法、银行、电商平台客服等身份,利用事先获取的个人信息编造理由,骗取受害者信任。
第二步,诱导下载共享软件。在获取受害者信任后,诈骗分子诱导下载具有屏幕共享功能的会议软件,如Zoom、Teams、腾讯会议、QQ、钉钉等。
第三步,窃密转款一气呵成。诈骗分子以指导操作、核实信息等各种理由要求受害者开启屏幕共享功能。一旦屏幕共享开启,手机上所有信息都会同步显示到诈骗分子的设备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