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吴雪薇
图片由福州市鼓山旅游景区提供
福州鼓山东侧凤尾坡的水云亭,因见证了朱熹与赵汝愚的深厚友谊而声名远播。近日,记者从鼓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了解到,水云亭近日进行修缮,整体结构已基本完工,预计下月正式完工。届时,这座古建将以更接近宋元时期的姿态呈现在世人眼前。
一诗一题遥相呼应
见证摩崖石刻名篇
水云亭建于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本为涌泉寺住持元嗣为时任福州知州赵汝愚所建,后转赠友人朱熹,因此又称“朱子亭”。
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正月,朱熹在赴莆田途中,经过福州,登鼓山时,在亭壁读到友人赵汝愚任蜀前的题刻时,触景感怀,遂在灵源洞岩壁题下“淳熙丁未,晦翁来谒鼓山嗣公,游灵原,遂登水云亭,有怀四川子直传郎。同游者清漳王子合,郡人陈肤仲、潘谦之、黄子方,僧端友”。
几年后,赵汝愚重游鼓山,见到朱熹题记,心潮翻涌,复留下一首《绍熙辛亥九月二十日游鼓山》:“几年奔走厌尘埃,此日登临亦快哉。江月不随流水去,天风直送海涛来。故人契阔情何厚,禅客飘零事已灰。堪叹人生只如此,危栏独倚更裴回。”一诗一题,相隔三年而遥相呼应,成为世间传颂的知音故事。后来,朱熹又将“天风海涛”四字镌刻于鼓山绝顶,使之成为闽中摩崖石刻的名篇。
修旧如旧,最大程度还原宋元风貌
水云亭历代曾多次修葺,元代元统年间重建时,以“天风海涛”为亭额,今水云亭内东壁正中镶有一块青石,上面阴刻朱子对镜自画像,为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闽都名士魏杰捐资重修时敬刊,是为数不多留存于世的朱子自画像。
如今的亭体为1972年改建,为石构硬山屋顶,占地约60平方米。此次修缮坚持“修旧如旧”原则,将拆除此前加盖的水泥坪屋面,恢复传统屋瓦顶;原有山墙与院墙予以保留,并将如意马鞍墙改为更符合宋元风格的人字形马鞍墙。修缮团队还参考了闽侯洋里马仙殿的元代梁架结构,以求最大程度复原古韵。
为凸显历史意境,修缮完成后,亭内还将嵌入楹联“江月不随流水去,天风直送海涛来”,横批为“天风海涛”。“水云亭既是鼓山的文化景点,也是理学精神与闽都风物交汇的象征。”修缮完成后,水云亭将成为展现福州文化底蕴的一扇窗口,景区管理方希望,游客登临时,不仅能欣赏到福建古建的质朴之美,也能在字句间感受到朱熹与赵汝愚跨越时空的知音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