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史话 上一版 下一版  

古人如何节俭过日子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周易》);“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千百年来,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名句奠定了中国文化丰厚的节俭传统。在国家治理与建设中,在千家万户的家风家训中,这种节俭过“紧日子”的传统代代传承。

老子有“三宝”,节俭是其一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在生活观念上却几乎一致“尚俭”。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他认为,节俭自持,是富裕安康的前提条件之一。孔子讲究礼仪,但是强调以节俭为本,“礼,与其奢也,宁俭。”墨家更进一步地提出为人为政都要节用:“圣人之所俭节也,小人之所淫佚也。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秦汉以后,人们普遍接受儒、墨两家的观点,对于能够节俭的人物大加称赞。

古时官吏升迁要考“节俭”

优秀的品质总是如影随形。节俭往往会催生廉洁,而廉洁亦会提高威望。为官者把俭朴和廉洁的关系理清楚了,节欲戒奢,戒奢从俭,以俭养廉,也就掌握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法宝。因此古时官吏的升迁考核,常将能否“节俭”作为一项基本内容。

唐朝初期,有一个宰相叫李勣,他不仅功勋卓著,而且为人低调、非常节俭。一次,一个老乡到京城去拜访他,到了饭点,李勣就留他吃饭。饭桌上摆的是饼,客人吃着嫌弃饼边缘不干净,就顺手撕了扔在一边,“裂却饼缘”,李勣见了很生气,着实训斥了他一番。

唐朝初期统治者节俭务实,创业兴邦,而唐朝中后期奢靡之风又盛。讴歌节俭、劝诫奢侈于是成为唐诗的一个重要内容。杜甫《往在》里说:“君臣节俭足,朝野欢呼同。中兴似国初,继体如太宗。”白居易则写道:“岁丰仍节俭……圣念长如此,何忧不太平。”提出太平之世的“秘诀”在于节俭,即使是在丰收之年,也不能丢弃勤俭之德。

范仲淹儿子请客

米饭上盖豆豉

历史上众多有识之士都十分注意自身生活俭朴,也将俭朴融入家风家教中。

北宋名臣范仲淹,不仅政绩卓著,而且“以清苦俭约著于世”,言传身教,范家子孙都严格遵守节俭的家风。《曲洧旧闻》中记载,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官居宰相后,一次请朋友吃饭,饭局过后,朋友不经意间感慨:“啊,范丞相家的家风终于有所改变了!”有人追问他何出此言,他回答:“盐豉棋子而上有肉两簇,岂非变家风乎?”以前范丞相家吃饭,就是面条米饭上盖着豆豉佐餐,这次去他家吃饭,居然能在豆豉上吃到了两片肉,这难道不是改变家风了吗?说得大家哈哈大笑,笑声中却带着深深的敬意。

朱熹的节俭之道

《朱子家训》中说,“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南宋理学家朱熹历事四朝却一生淡泊名利,安守清贫。一次,他去看望女儿女婿,未料女婿不在家,女儿留他吃午饭。因家中贫困,女儿只端出几碗大麦饭和一碗葱汤,对父亲很是愧疚。朱熹却不以为意,开开心心地吃了,并告诉女儿俭朴度日是良好家风,对于饮食,不要计较多少和好坏。

吃完饭后,他还题了一首诗:“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疗饥。莫道儒家风味薄,隔邻犹有未炊时。”女婿回来后,对岳父的俭朴之风与仁爱之心大为感动,便将此诗作为家训,于书房悬挂。后人亦以“朱子固穷”赞扬之。

汉文帝:

百金露台不建也罢

在古人看来,节俭不仅是个人生活中的美德,更应上升到治国理政的高度去看待。历史表明,中国历史上的“太平盛世”就是过“紧日子”过出来的。

春秋战国时期,秦穆公奉行“以俭得之,以奢失之”的为政理念,勤俭治国,为秦的强大乃至后来的统一打下了坚实基础;秦始皇兴建阿房宫豪华盖世,终为“楚人一炬”,沦为焦土。秦亡汉兴,汉初力崇节俭,汉文帝执政23年,宫室园林、车马侍从,均无增加。文帝想做一个露台,预算下来,要百金,相当中产人家十家的财产总和,便放弃了。

正是由于汉文帝躬行节俭,以上率下,使当时社会形成尚俭崇廉风尚,“文景之治”正是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中得以产生。

然而,文景之治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此后虽国力鼎盛,可社会“崇奢”之风却愈演愈烈,为亡国埋下祸根。

隋朝统一国家后,隋文帝力除侈靡之风,“务从节俭,不得劳人”,“其自奉养,务为俭素,乘舆御物,故弊者随宜补用;自非享宴,所食不过一肉;后宫皆服浣濯之衣。”而隋炀帝却穷奢极欲,致使亡国。

太宗“项目下马”

与玄宗“奢靡之宴”

到了社会经济较为发达的唐代,勤俭节约的观念依然受到提倡。

唐代的“贞观之治”正是得益于厉行节俭的警钟常敲,给后世留下了很好的榜样。《贞观政要·论俭约》记载了唐太宗的很多故事,其中贞观元年,太宗对侍臣说:自古以来,帝王凡是要大兴土木,都必须要顺应民心。从前大禹凿九山,通九江,耗费人力巨大,却没有人抱怨,因为民心所向;秦始皇营建宫室,人民都反对,因为秦始皇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违背了民心。朕现在想建造一座宫殿,材木等都已经准备就绪,但想想秦始皇的教训,决定不再兴建了。

然而在开元盛世中,唐玄宗满足了、懈怠了,没有曾经的克勤克俭,而是“水陆珍馐数千盘,一盘之费,盖中人十家之产”,在他的影响下,整个朝廷“公私相效,渐以成俗。则是物务多废”。

宋朝将过“紧日子”制度化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很特殊的一个时期,一方面经济文化比较繁荣,另一方面对外关系一直表现得较为软弱。然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宋朝的皇帝都崇尚节俭。

公元960年,陈桥兵变,宋太祖赵匡胤从一员武将登上了皇位。赵匡胤出身于军人家庭,从小家教较严,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甫一建国就开始带头过起了“紧日子”,宫室内一切从简,史载:“帝性孝友节俭,质任自然,不事矫饰。……宫中苇帘,缘用青布;常服之衣,浣濯至再。”宫里悬挂的帘子,都是粗布所制;洗了多少次的旧衣服依然穿在身上。皇帝的专车叫玉辂,赵匡胤用的是前朝皇帝用过的“二手车”。

在赵匡胤的影响下,此后宋朝历代皇帝都将过“紧日子”制度化。宋代的节俭国用形成了制度,其宫廷开销、祭祀支出、赏赐大臣等方面都要求节俭。

到宋徽宗时,这一传统被打破,朝廷大肆征召花石纲,从浙江等地运往开封供观赏的花木和石头,光运费就耗资巨大:“岁运花石纲,一石之费,民间至用三十万缗。”其结果呢,不仅出现秦桧等生活奢侈的权相,很快又迎来“靖康之耻”。

林则徐的两道廉政“传牌”

清代官场腐败盛行,民间素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和珅倒,嘉庆饱”的说法。

林则徐为官三十余载,始终清正廉洁,一心为民。

1830年8月,林则徐从北京出发赴任湖北布政使。进入湖北境内后,林则徐立即发了一道“传牌”给沿途官员,宣布了对人对己的廉政要求:

一是赴任途中一切费用自理;

二是不准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溜须拍马;

三是不搞远接高迎官场缛节;

四是不准打着本官的旗号私索钱物,如有勒索者立即严办。

八年以后,林则徐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南下广州禁烟。此行经直隶、山东、安徽、江西、广东五省,行程数千里。行前他又发出“传牌”,对沿途接待事宜作了明确规定,概言之是“三严禁”:

一严禁高接远迎,交通工具自行解决;

二严禁铺张奢靡,“不必备办整桌酒席,尤不得用燕窝烧烤”,“只用家常饭菜”;

三严禁索贿受贿,不许“索取丝毫”。

这两道“传牌”,可以说是林则徐的“廉政公示”。

林则徐两任钦差大臣,五任地方总督,历官十四省,为官三十余年,到底留了哪些家产给子女?在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里,珍藏着一份1847年林则徐在陕西巡抚衙署养病期间给三个儿子立下的《析产阉书》。

“除文藻山住屋一所及相连西边一所,仍须留为归田栖息之区,毋庸分析外,其余田屋产业,各按原置价值匀作三股,各值银一万两有零……”

林则徐官至一品,留下的财产尚不及他一年的“养廉银”,且无现银可分,足见其为官清廉。

在《析产阄书》中,林则徐嘱咐儿子们:“产微息薄,非俭难敷,各须慎守儒风,省啬用度。”

林则徐给子孙所留家产虽然不多,却给子女留下了严谨、节俭的宝贵家风。

(综合光明日报、北京晚报、福建日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