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讯(记者 曾炳光 通讯员 郑晓梅 林阿芬) 时值玉米种植关键期,昨日清晨6点半,漳州市长泰区林墩办事处石横村5组农户林漳桂早已忙碌开来。他驾驶农用三轮车,满载翠绿的玉米苗,平稳驶过新修的水泥路,直奔田头。“以前这条路太窄,农机根本进不来,只能靠摩托车或者人工一趟趟运,费时费力又不安全。现在好了,路宽了,一车就拉完,太省事了!”林漳桂停下车,笑着抹了把汗。
这条刚刚完成升级改造的巷道,如今平坦宽敞,与数月前的窘况天壤之别。过去,这里最窄处仅一米多,三轮车进出常“卡壳”,农机具更无法通过,每到耕种时节,运输就成了大难题,改造工作迫在眉睫。
“我们拟定的改造计划,不仅要拓宽道路,还要对一座年久失修的旧厝进行翻新,同时将其周边危旧房屋拆除,改造成村民休闲广场。”石横村5组小组长林溪东说,涉及改造的4亩地范围内,不仅有数十棵龙眼树,还有多间旱厕、旧房和围墙,直接触及76户村民的财产利益。
事情,能否办成?
“我们召开了村民小组会,不讲大道理,就跟大家谈谈‘安全账’和‘长远账’。”林溪东回忆道,“是继续守着自家的一角,还是共同铺就一条让全村人安心顺心的幸福路?大家一起来商量、一起来决定。”
短暂沉默之后,党员和村民代表率先响应。
“我是党员,我愿意让出家中的两处老宅!”老党员林水发第一个表态,“让出这40平方米,换来百家便,值得!”“这是好事,该让!”“树砍了还能再种,路堵着天天闹心。”“以后老人孩子有个散步休闲的地方,拆几间旧屋值得!”……就这样,从观望到理解,从理解到支持,“让出一米又何妨”成了村民们的共识,大家纷纷在协议书上签字,主动让出了自家的围墙、果树和旧屋。
地基让出来了,如何建设?
为了节省开支、加快工程进度,村民们家家出人、户户出力,轮流上场当“工匠”。目前,这条“连心路”已正式通车,一处供村民散步、娱乐的休闲广场也在建设中。据悉,今年来,林墩已累计拓宽村内巷道近800平方米,清理乱堆乱放点位5个,新增公共休闲空间3处,村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得到显著提升。
一条小巷的拓宽,折射出的是基层治理的大智慧。一个个文明细节的积累,一处处“拆旧拓新整漂亮”,正转化为农村人居环境面貌提升的“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