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举行的第82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最佳女演员奖第三次颁给中国演员,这让本届威尼斯电影节迅速在国内媒体上引爆话题。而作为电影节标志的“威尼斯之狮”在吸引全球众多影迷目光的同时,这一意大利知名文化名片也引起诸多讨论。
意大利“水城”威尼斯,是欧洲最负盛名的旅游城市之一。在这座城市的心脏地带,坐落着号称“世界最美客厅”的圣马可广场,广场上一尊雄踞在高耸石柱之上的青铜翼狮,正是威尼斯的城市象征。然而,一个惊人的考古发现打破了人们的固有认知:意大利考古学家研究表明,这尊被视为欧洲文明图腾的飞狮,极有可能流淌着纯粹的中国血脉。
中国其实并非狮子的原产地,那么,一个疑问随之而来:这只欧洲的飞狮,何以会是“中国制造”?
马可·波罗父辈“带货”中国狮子?
“威尼斯之狮”已在圣马可广场上矗立了七百余年。马可·波罗的父亲尼科洛和叔叔马费奥很可能是这只狮子引入威尼斯的关键人物。
意大利帕多瓦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马西莫·维达莱近日在一份考古研究期刊上发表论文指出,“威尼斯之狮”青铜像可能源自中国长江下游地区,并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欧洲。
维达莱在研究中提到,“威尼斯之狮”长4米,重达3000公斤,其造型和艺术风格与当时欧洲的狮子造像传统明显不同,形态上更接近中国传统寺庙或高等级墓葬中的神兽造型。根据狮子口鼻形状以及早期曾被移除角状结构的痕迹判断,该雕像与中国唐代的艺术风格高度相似,极有可能是由马可·波罗的父亲和叔叔于13世纪带入威尼斯。当时,他们正在中亚及元大都(今北京)从事贸易与外交活动,有机会在中国接触到这类青铜雕像。
与唐代镇墓兽“撞脸”
维达莱指出,在图像学层面,“威尼斯之狮”与中国唐代镇墓兽在造型上具有显著相似性,例如都具有火焰状鬃毛、角、肩翅和部分拟人化特征。
尽管视觉风格的比较存在一定主观性,但结合科学检测与历史文献,维达莱提出了一个合理的传播路径:马可·波罗的父亲和叔叔早年访问元大都时,可能见到被拆卸的唐代青铜雕像,经与相关方协商后,于13世纪将其运至威尼斯。当地工匠随后对其进行了重组和改造,并加上了翅膀,以适应威尼斯的宗教与文化语境,最终形成如今人们所看到的带翼狮子形象。
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吉尔贝托·阿蒂奥利团队,通过铅同位素分析等手段对“威尼斯之狮”铸造材料样本进行了检测分析,发现其铸造所用的铜材源自中国长江下游流域的矿山。
从“师子”到“狮子”
在中国古代,汉字里原本没有“狮”这个字。与狮子形象最接近的动物是狻猊(suān ní),传说中龙的九子之一。它更多是一种想象中的神兽,最早见于先秦古籍《穆天子传》。此外,另一个代表“狮子”的字是虓(xiāo)(《说文解字》云:“谓师子名虓也。”)。
据史料记载,公元87年,西域月氏国向汉朝进贡狮子,这种“殊方异物”才第一次出现在中国人面前。当时的国人称其为“师子”,一种观点认为,这是古印度梵语“Simha”前缀的音译。后来,随着古人习惯在表示动物的字前加“犬”字旁,“师子”才逐渐演变为今天的“狮子”。
尚武的汉朝人立刻被狮子的勇猛所吸引,因此将它的形象用于陵墓,作为镇墓兽。
现存最早的石狮雕刻便可以追溯到这一时期,汉代石狮昂首挺胸、张嘴扬颈,充满生命力,仿佛随时会跃然而起。有它们守着,墓主想必能“高枕无忧”了。
工匠手中的神兽“变形记”
汉代还出现了肩生双翼的飞狮形象。学者推测,这可能跟汉代盛行的升仙思想有关。
到了唐朝,狮子被当成了一种来自西域的神兽。《唐国史补》里记载了一个玄乎的故事:“开元末,西国献狮子。至长安西道中,系于驿树,树近井,狮子哮吼,若不自安。俄顷,风雷大至,果有龙出井而去。”
基于种种传说以及当时工匠们对狮子形象的陌生,工匠们打造的镇墓兽,与其说是狮子,倒不如说是“想象出来的产物”。工匠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各种物种的形象来了个大杂烩:鹿角、鹰翅、狮身、人面……硬是把它们“合体”成了一个全新的“生物”。
不过,当狮子雕塑作为单独个体出现时,它又“正常”了许多。唐朝的狮子雕塑很少长翅膀,也不再像之前那样吐着长舌头,反而变得更“拘谨”。比起汉晋石狮那种跃跃欲动的神态,唐朝的狮子或立或蹲,动势则要小得多。再后来的狮子,绝大多数都是坐狮。
明朝皇帝真喜欢却又养不起
据学者统计,在历代正史本纪中,各国给中国进贡狮子的记录共有21次。
大明弘治三年(1490年),一个叫迤西的西域小国派遣使者千里迢迢赶到北京,给明孝宗朱祐樘进贡了一头狮子。皇帝对这头狮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而内阁大学士刘吉却坐不住了,他给皇帝算了一笔账:这头狮子一天要用两只羊投喂,一年就要吃掉明朝700多只羊;此外,狮子是猛兽,还要专门拨50个士兵看守;为了一头狮子而耗费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实在是得不偿失。于是,这位大明皇帝下旨,今后拒绝再接受这种食肉动物当贡品。
说回意大利圣马可广场上那只飞狮。狮子从西域传入中国,铜狮又从中国运往欧洲。当圣马可广场的飞狮在阳光下闪耀时,它不仅是威尼斯的守护者,更是人类文明交流的活化石。
你不知道的福建“狮文化”
从始建于西晋的泉州九日山延福寺的出土风狮爷,到福州鼓山涌泉寺戏球狮;从闽南地区盛行的狮阵狮舞,到漳州的木板年画“招财狮”、宁德柘荣剪纸“瑞狮”窗花……狮的形象在福建无处不在,已成为八闽大地独特的人文景观。
泉州带“狮”的地名有900多个
狮文化进入福建是在魏晋时期,随着中原移民入闽。
对狮子的推崇与喜爱,在福建十分普遍。特别在泉州,带“狮”的地名有900多个,“狮”迹遍布宫观寺庙、大街小巷、道路桥梁,可见泉州人对狮子的钟爱。
谈论狮文化,就不得不提及中国唯一以“狮”命名的省辖县级市——石狮市。从石狮市博物馆所展示的历代石狮子中,可清晰看出狮的形象不断演变的过程。隋唐时期,石狮子前肢斜伸、昂首挺胸,气魄非凡、威风凛凛;宋代,石狮子开始配饰绣球、如意、铃铛、葫芦、铜钱、祥云等吉祥之物,威武之余又添几分祈福色彩;到了明清,石狮子进一步向世俗化发展,一些民居门口的石狮子笑靥粲然,生动活泼的南狮就此走上历史舞台,与威武雄健的传统北狮各领风骚。
在闽南石狮中,有一类石狮子极具特殊性,它们被人们尊称为“风狮爷”。
在闽南,古时许多出海捕鱼为生的人相信,台风、飓风、龙卷风等都是“风煞”作怪。为了防止风害,抵抗风邪,在民间便逐渐衍生出了风狮爷信仰。
2004年,在泉州南安九日山,始建于西晋太康九年(288年)的延福寺,考古出土了一尊高大的风狮爷,专家评估可能是五代以前的雕刻物。
打开福建舞狮“盲盒”
青龙阵、蝴蝶阵、蜈蚣阵、藤牌阵、八卦阵……这不是金庸小说的武侠江湖,而是闽南人的舞狮世界。
泉州刣狮(又称“狮阵”)是福建武狮的典型代表。狮阵发端于宋代,是集兵战阵法与武艺训练于一体的传统体育表演形式,有多达10余种摆绕阵法。“练拳头保自己、练狮阵顾乡里”的武狮理念,承载着驱邪祈福的美好愿景,体现了朴素的家国情怀。
在福建传统节日活动中,舞狮是一项重要内容,含有祈祷平安、贺年贺节的喜庆之意。福建舞狮分文狮和武狮。文狮重形意神态,舞法细腻。武狮重威武技巧,以泉州、漳州、厦门的狮阵及连城客家青狮为代表。
此外,还有通过绳索操纵的宁德霍童线狮、福州连江仁山拉线狮,用木棒控制的福州永泰舞纸狮、泉州德化纸狮,与傩面舞结合的龙岩漳平吾祠游傩狮舞、三明永安畲族打黑狮,以及与灯舞结合的南平松溪狮子灯等舞狮种类等。
在福建古今建筑、非遗技艺、民俗活动,以及老百姓日常生活中,都不乏浓厚祈福纳福寓意的狮子们躬身守护的身影。
(综合北京青年报、观察者网、齐鲁晚报、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