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岁的上班族连续加班熬夜、吃麻辣夜宵后突发呕血晕厥;66岁依伯因痛风性关节炎发作自行加止痛药量后拉黑便;还有人大量吃干笋后肚胀、排黑便就诊……近期,门诊中接诊了数例胃出血的病例,胃镜检查后发现,罪魁祸首都与消化性溃疡相关。
随着秋冬季节到来,气温波动加大、聚餐频次增多,消化性溃疡进入高发期,若忽视早期症状拖延治疗,可能从轻微胃痛发展为大出血、胃穿孔,反复发作者还可能诱发癌变,需格外警惕。
消化性溃疡高发
这些因素是“推手”
消化性溃疡(以胃、十二指肠溃疡为主)的关键,是胃黏膜防御与修复功能失衡,由多因素引起。
首先,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最主要的原因,70%~90%的患者存在感染。聚餐时,若未使用公筷、餐具未高温消毒,易导致细菌交叉传播,破坏胃黏膜屏障,诱发溃疡。
其次,药物滥用的风险,一些患者因头痛、关节痛、痛风等长期或过量服用非甾体消炎止痛药,或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会直接“撕裂”胃黏膜保护层,中老年人尤其需注意。
饮食作息紊乱也是重要因素。饥一顿饱一顿、暴饮暴食,或偏爱辛辣、过烫、难消化食物(如腊肉、竹笋),加上长期熬夜、作息不规律,会导致胃酸分泌失控,反复冲刷胃黏膜,从而诱发溃疡。
此外,情绪波动也会伤胃。长期焦虑、紧张、工作压力大,会通过迷走神经干扰胃肠分泌和血流,降低黏膜修复能力,因此,上班族也成为消化性溃疡高发人群。
值得提醒的是,秋冬气温下降对胃肠也不友好——低温会收缩胃肠血管,影响黏膜供血与修复,叠加上述因素,进一步增加溃疡发生概率。
识别溃疡信号
疼痛规律是关键
十二指肠溃疡多为两餐之间或餐前“空腹痛”,饥饿时疼痛明显,进食或服抗酸药后缓解,部分人夜间会被痛醒;胃溃疡则在餐后1小时内出现疼痛,1~2小时后随食物消化逐渐减轻,下次进餐重复该规律。
除周期性腹痛,患者还可能出现反酸、嗳气、胸部灼烧感、腹胀、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还有15%~30%的患者无明显症状,直到出现黑便、呕血才就诊,易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治疗+预防双管齐下
安稳度过秋冬
应对秋冬高发的消化性溃疡,需从规范治疗和长期预防两方面入手,降低发病与复发风险。
治疗上,确诊后需遵医嘱足疗程用药,不可自行停药减药。急性期建议少量多餐(将三餐拆分为4~5餐,每次七分饱),定时定量稳定胃酸分泌;吃饭细嚼慢咽,减轻胃肠负担。饮食上避开辣椒、浓茶、酒精等刺激性食物,少吃易产气的地瓜、洋葱和难消化的腊肉、竹笋,优先选择面条、馄饨、鱼肉、豆浆等低脂优质蛋白食物。
针对幽门螺杆菌感染,可通过13C吹气检测来排查。确诊感染后需完成10~14天规范杀菌治疗,停药4周后复查,确认细菌清除。
长期预防是关键。溃疡愈合后仍需保持定时定量进餐,进食后1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规律作息、保证7~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情绪波动时通过运动、冥想调节,必要时寻求心理咨询。日常坚持公筷分餐、餐具高温消毒,从源头降低感染风险。
最后特别提醒,若出现持续胃痛、黑便、呕血等症状,及时到消化内科或急诊检查,切莫等到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时才就诊。
(本文由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陈斯昭、肖章武 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