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4版:政经事·气象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秋意浓 “好柿”来

在福州永泰县梧桐镇,为了那份秋日限定的“甜”,一些果农坚持纯手工制作柿饼

阳光和通风是晒好柿饼的前提

工人每天清晨5点开始削柿子皮

N海都见习记者 王灵婧

记者 毛朝青 文/图

眼下,又到了柿子成熟的季节,在福州永泰县梧桐镇,晒柿场热闹了起来。14日,记者循着这份秋日限定的甜,走进梧桐镇,探寻福州柿子加工的传统滋味。

纯手工是“规矩”,也是“门槛”

去皮、晾晒、捏制……梧桐镇叶家手工柿饼加工厂内,工人们有条不紊地忙碌着,金灿灿的柿子整齐地排列在竹条上,微风拂过,带来丝丝缕缕的果香。

负责人叶师傅告诉记者,晒柿饼是个“磨人的活”,每天清晨5点,工人就要到位,先给新鲜柿子削皮,手脚快的工人一天能削七八百斤,且得连干10个小时才能完成当日量。削好的柿子会整齐上架晾晒,晾晒时工人需用手一遍遍揉捏柿子,让果肉逐渐软化、析出糖分,还要反复翻动柿饼、捂霜锁味,全程没有任何机器能替代手工。

不过,手工柿饼的 “讲究”不止于工序。原料上,并非所有柿子都适用,必须挑选新鲜饱满的柿子。环境上,既需要充足的阳光晒透果肉,也离不开良好的通风防止霉变,缺了哪样都出不了好品质。

“不少老顾客从8月就开始预订,所以国庆假期我试着晒了点,但天太热怕发霉,只能少做。”叶师傅指着晒场上铺开的少量柿饼解释,真正的大批量晾晒要等到10月下旬,天气凉到需要穿两件衣服时,才算迎来最合适的“晒柿季”。

短视频引流,手工柿饼销路稳当

叶师傅告诉记者,早些年,梧桐镇光他知道的柿饼作坊就有十多家,如今只剩三四家小作坊,本地柿子树也因无人打理,渐渐少了。尽管如此,老手艺人们也没放弃找“出路”。叶师傅的抖音账号里,全是晒柿饼的日常,工人削皮的特写、晒场上金灿灿的柿饼、妻子捏制柿饼的场景,每条视频都有几千浏览量,还有大学生专门来拍素材。

眼下,他的工坊一天能加工3000斤青柿子,而5斤柿子只能做出1至2斤的柿饼,柿饼零售价和去年一样,保持在十五六元一斤。“手工活,成本降不下来,价格也不敢涨。”叶师傅说,好在老客户认他们的手艺,加上短视频引流,销路还算稳当。

“每年这个时候都有人来,拍我们晒柿饼,也拍梧桐镇的风景。”叶师傅说,之前政府还请他去庆丰庄参加丰收节,把柿饼制作变成“农旅体验项目”,让游客亲手捏柿饼、晒柿饼,不少人体验完就买走好几斤。

夕阳西下,叶师傅和妻子开始把柿饼收进竹筐,怕夜里下雨,“这天不稳定,太阳晒出来的柿饼口感才好”。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