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李嘉琪
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提出全球首个海洋碳中和国际标准,白羽肉鸡种源打破国外垄断,国内首款国产九价宫颈癌疫苗成功上市,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88%以上,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1个百分点……
10月23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一场),介绍“十四五”期间福建省科技创新发展总体情况。
向新求质,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居全国第14位
这五年,福建坚持向新求质,夯实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企业主导产学研融通创新,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在壮大创新企业群体方面,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增量提质”计划和规上工业企业“全覆盖两提升”行动,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20年至2025年,年均增长24%。全省培育37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54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着力打造高质量创新型企业矩阵。
在激发企业内生动力方面,完善企业研发投入财政奖补政策,“十四五”以来约有6.8万家次企业享受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3100亿元。同时,试点推行“企业创新积分制”,持续扩大“科技贷”支持对象和领域,用好科技保险补贴资金政策,激励民营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
在驱动产业集群发展方面,全省拥有4个万亿级产业集群、20个超千亿产业集群,以及16个国家级和60个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比2020年提高10.3个百分点。
此外,福建还全面推动建设福州、厦门、泉州、龙岩4个国家级创新型城市和晋江、福清等6个国家级创新型县(市)。《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5》显示,“十四五”以来福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保持在全国第14位。
积厚成势,接续突破一批产业关键技术
这五年,福建坚持积厚成势,在强化高质量科技供给上下功夫,以科技重大攻关引领科技创新,不断夯实科技创新根基。
攻关关键技术,打通产业升级“梗阻”。“十四五”以来组织实施95个省“揭榜挂帅(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和超过1.5万个省级科研项目,接续突破新一代锂电池和大型储能、高纯金属靶材、海水制氢、白羽肉鸡新品种、九价宫颈癌疫苗等一批产业关键技术。
组织基础研究,涵养原始创新“活水”。优化省自然科学基金管理方式,基金联合资助规模持续扩大,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实施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获批开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台湾同胞研究基金项目试点。“十四五”以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5079项,经费超过30亿元,立项数连创新高,涌现出一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
强基固本
完善新时代科技特派员制度
这五年,福建坚持强基固本,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努力营造人才成长发展的良好环境。
据介绍,科技特派员制度源起南平、兴于福建、推向全国,是福建农村工作机制创新的一面“金字招牌”。“十四五”以来,福建推动科技特派员制度不断深化完善,赋能我省乡村振兴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出台《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服务乡村振兴的若干措施》,制定首个国家科技特派员服务规范标准,支持南平市建设首个全国骨干科技特派员培训基地;首创以“揭榜挂帅”方式,跨专业、跨领域、跨区域组建科技特派团服务48条县域重点产业链;在全国率先推广应用“掌上科特派”,开展“互联网+”科技特派员服务。“十四五”以来,累计选认省级个人科技特派员达12099人次,团队科特派4006个,法人科特派172个。
为充分释放人才第一资源新动能,福建还大力培育引进创新人才,实施“八闽英才”培养计划和省引才引智计划,“十四五”以来遴选特级后备人才16名、产业领军团队85个、“雏鹰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47名、“双创之星”97名。5人当选两院院士,2人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