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见习记者 蔡怡晴 通讯员 王至莹
近日,随着电视剧《沉默的荣耀》在央视热播,藏在剧情里的“长乐味道”再次走进大众视野。剧中朱枫赞叹的闽菜是“鸡汤汆海蚌”,这道菜的灵魂食材,正是来自福州新区(长乐区)的“漳港海蚌”。除了国宴名菜,《沉默的荣耀》里让人眼馋的鱼丸、肉燕等传统美食,在长乐的街头巷尾同样能找到同款,并有着特色的家乡做法与记忆。
一碗“鲜掉眉毛”的汤 灵魂食材是漳港海蚌
《沉默的荣耀》讲述了1949年至1950年在台湾牺牲的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等烈士的英雄事迹。剧中,一段“暗藏温情”的宴席场景里,当朱枫端起一碗清亮的汤品,一句“好喝呀,鲜得眉毛都要掉了”的赞叹,不仅让观众暂时忘却剧情凶险,更将目光聚焦到这道承载着闽菜精髓的“鸡汤汆海蚌”上,而这道菜的灵魂食材,正是来自福州新区(长乐区)的“漳港海蚌”。
作为福州宴席的代表性汤品,“鸡汤汆海蚌”看似清简,实则藏着极致的讲究:它以漳港特产的“西施舌”(漳港海蚌)为主料,搭配老母鸡、牛肉、猪里脊熬制的“三茸鸡汤”汆制而成,成品汤清如镜,蚌肉脆嫩,一口下去鲜甜十足,完美诠释了闽菜“清、淡、鲜、脆”四大特色。
20世纪80年代初,闽菜大师强木根、强曲曲创出“鸡汤汆海蚌”这一闽菜中的特级佳肴后,漳港海蚌开始名扬四海。与其他海域生长的海蚌不同,漳港海蚌扎根于水深8~10米、半淡半咸的优良水域,平缓的水流与丰富的浮游生物构成了宛如“豪华套房”的生长环境,造就其个体大、肉质脆嫩、营养丰富的特质。据了解,早在明朝,漳港海蚌就已是宫廷贡品,1994年获评福建名特优新农产品,2001年荣获“福建名牌农产品”称号,2010年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11年,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漳港海蚌”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值得一提的是,“鸡汤汆海蚌”中,“汆”指用滚沸的“鸡汤”冲入盛有蚌肉的碗中快速制熟而成,其所用的顶级“鸡汤”制作极为精妙。采用两年以上的老母鸡、牛肉、猪里脊等加水蒸制成上汤,再将鸡脯肉、牛肉、猪里脊肉合剁成茸,捏成茸团放入上汤内,用微火加热,经两回制成的汤再沉淀去杂质,经过炖、煮、蒸三道工序,最后制成清澈如水的汤,称为“三茸汤”,汤清如水,其味醇和。食用时,海蚌用沸腾的“三茸汤”瞬间汆熟,这种宋代就见诸文献的“汆”法,能最大程度锁住蚌肉的脆嫩与鲜味,避免营养流失。
剧中同款鱼丸、肉燕
蕴含独特长乐记忆
除了国宴名菜,那些在《沉默的荣耀》里让人眼馋的鱼丸、肉燕等充满烟火气的传统美食,在长乐的街头巷尾同样能找到同款。
长乐人做鱼丸,带着“靠海吃海”的灵动,依山靠海的地理位置,让海味随手可得。做鱼丸时其选用鳗鱼或马鲛鱼,去刺后捶成细腻的鱼蓉,裹上肥瘦相间的猪肉馅制成。对长乐人而言,鱼丸能登宴席,也能在农忙间隙、渔家晚归时煮一碗当点心,咬开的瞬间,鱼肉的鲜混着肉馅的香在嘴里散开,连汤都要喝光。
长乐的肉燕则是山海风物揉进烟火里的味道。猪肉需用木槌在青石臼上捶打千遍,直到肉质绵密如脂,再混着粉反复碾轧,擀出的燕皮薄如蝉翼,对着光能看见纹理里藏的韧劲。方言里“鸭蛋”谐音“压乱”,长乐人煮肉燕时总会放上一个鸭蛋,寓意“太平燕”。如今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时,“无燕不成宴,无燕不成年”的老话仍在流传,这碗鲜成了长乐人联结山海、装着平安期许的生活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