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6版:闽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霜降“多事秋” 养生别大意

专家建议重点防范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道疾病,小朋友还要防“秋泻”

N海都记者

林宝珍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23日迎来秋天最后一个节气——霜降。此时节,气温显著下降,秋燥也愈加明显。在福建省卫生健康委举办的“时令节气与健康福建”系列新闻发布会上,专家们提醒,顺应时令变化,霜降时节重点防范呼吸系统和心脑血管疾病,并注意关节保暖,小朋友们还要当心“秋泻”。

秋冬交替之际 心脑血管疾病高发

“心脑血管疾病在秋冬交替之际将进入高发期,尤其是脑卒中。”厦门市中医院执行院长常静玲主任医师提醒,防治脑卒中,应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日常饮食中可适当加入一些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食材,如山楂、黑木耳、丹参、芹菜等,有助于疏通血管、平稳血压。对于有“三高”等基础病的患者,应坚持服药,定期监测,做好二级预防,避免情绪剧烈波动,保持心态平和。一旦出现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等先兆症状,必须立即就医,及早发现和干预至关重要。

常静玲推荐了两款简便的养生茶:(1)决明子菊花茶:取炒决明子10克、菊花5克,沸水冲泡,能有效平抑上亢的肝阳,缓解头晕目眩,帮助稳定血压;(2)三七丹参茶:将三七粉与丹参粉按1∶1比例混合,每日取3克用温水冲服,能改善血液循环,活血化瘀。

护好小肚子防“秋泻” 两款食疗方很实用

进入秋季,不少小朋友会“秋泻”,有时伴有呕吐、发热等症状。对此,厦门市中医院儿科主任李蕙主任医师表示,这多与小儿“脏腑未实,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有关,加上感受秋季寒湿或湿热之邪,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秋季还是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感染的高发期,儿童更是易感人群,一旦出现剧烈呕吐、腹泻伴发热、脱水迹象等,需及时就医。

预防秋季腹泻的核心是“护好小肚子”,避免受寒。户外活动时,可以给孩子穿能盖住肚脐的背心或高腰裤。夜间也要确保腹部保暖。饮食上要注意健脾固表,慎食生冷,注意饮食卫生。可以多给孩子吃一些健脾的食物,如小米、南瓜、山药等。

李蕙推荐“生姜红糖水”的食疗方:一旦孩子有受凉迹象,如打喷嚏、流清涕或大便稀溏,可以及时喝一小杯温热的生姜红糖水,能散寒温中,有效阻止寒邪深入。腹泻的孩子也可选择熟苹果止泻,苹果泥含有丰富的鞣酸、果胶等物质,可以减少大便内水分,涩肠止泻。

肺主皮毛以润为养 护肤避免过度清洁

中医认为“肺主皮毛”,皮肤的润泽与否与肺的功能密切相关。厦门市中医院医疗美容科主任赵文杰主任医师建议,饮食上多食用富含津液的食材,如梨、荸荠、银耳、百合、山药等。可以常喝冰糖雪梨水或银耳莲子羹,能有效滋阴润肺,从而滋养皮肤。同时,要避免过多食用辛辣、油炸的食物,这会耗伤阴液,加重干燥。

“海风和日晒是福建秋季皮肤的两大‘挑战’。”赵文杰主任说,海风会加速皮肤表面水分的蒸发,而此时的紫外线依然强烈,共同导致皮肤干燥、敏感甚至晒伤。因此,出门尤其是去海边时,注意涂抹防晒霜,或采取物理防晒防风措施,如佩戴薄围巾或穿长袖衣物,避免海风直接吹拂皮肤。洗澡时水温不宜过高,避免使用清洁力过强的沐浴露,以免过度洗去保护皮肤的油脂,进一步导致皮肤干燥。浴后应及时涂抹温和保湿的润肤乳,锁住水分。此外,保持环境湿度,也能缓解皮肤的不适。

防风保暖护好关节 也可减少呼吸道疾病

霜降时节昼夜温差大,冷热交替,是感冒、咳嗽、哮喘等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从中医药角度该如何预防?对此,李蕙表示,防风保暖是抵御外邪的重要手段,尤其要注意颈部、背部和足部的保暖。颈背部为阳经循行的重要区域,足部离心脏最远,血液循环较差,易受寒邪侵袭。俗话说“寒从脚起”,睡前用热水泡脚,能刺激足部穴位,促进气血运行,有助安眠保健。

此外,可以服用一些简单的代茶饮预防疾病,缓解症状。例如,受风后用紫苏叶或生姜泡水代茶饮,可以散寒解表,对于预防风寒感冒有很好的效果。对于体质偏弱、易感冒者,可以服用经典的“玉屏风散”(由黄芪、白术、防风组成),它如同为身体建立了一道屏风,能有效固护卫气,提高免疫力。若是咽干咽痒,或是平时说话较多,代茶饮推荐“罗汉果菊花茶”,罗汉果和菊花合用,能有效预防和缓解因干燥引起的咽喉干痒、疼痛问题。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