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杨江参 见习记者 苏鹏峰 文/图 福建日报
10月26日,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与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在泉州晋江国际会展中心正式拉开帷幕,将持续至28日。本届大赛不仅设置了总额超过1600万元的丰厚奖金,还将同期举办大规模人才交流活动,汇聚1500多个优质岗位,打造集竞赛、引才、成果转化于一体的国家级高端平台。
共吸引8006个项目 3.6万人参赛
这场大赛以“博创引领四十载 智汇赋能向未来”为主题,设置创新赛、创业赛、海外境外(“一带一路”)赛和揭榜领题赛等四个组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与机器人、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七大赛道,共吸引8006个项目、3.6万人参赛,项目数量、参赛人数均创新高,参赛项目更加聚焦国家重大战略、科学技术前沿、产业发展需求,1700余个项目入围全国总决赛。总决赛期间,将同步举办成果转化、创业服务、人才招聘和创新创业主题交流等活动。
奖金总额超1600万元 激励机制完善
本届大赛共设金奖63个、银奖133个、铜奖196至217个,总奖金额超过1600万元。四个组别各设金奖、银奖、铜奖和优胜奖奖项。大赛对获得金、银、铜奖的参赛团队颁发奖杯、获奖证书和奖金(金奖10万元、银奖5万元、铜奖2万元),对获得优胜奖的参赛团队颁发获奖证书。
创新赛、创业赛、揭榜领题赛组别每个赛道设金奖2个、银奖4个、铜奖6个。对西部地区(海南省按西部地区对待,下同)参赛团队适当倾斜支持,若同一赛道没有西部地区参赛团队进入前12名,则在该赛道进入前13到18名的西部地区参赛团队中,为成绩最高的团队增设1个铜奖。海外境外(“一带一路”)赛组别每个赛道设金奖3个、银奖7个、铜奖10个。优胜奖按照获奖团队数量不超过12个,且不超过本赛道参赛团队数量50%的原则,根据各赛道实际参赛团队情况确定数量。
千余岗位现场纳才 最高年薪120万元
作为赛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博士后人才交流与成果转化对接活动”将在总决赛期间同步举行。届时,200余家全国企事业单位将携带超过1500个优质岗位现场招贤纳士,为全国博士、博士后人才搭建直达优质用人单位的高效桥梁。
中国电信、国网电力、小米、科大讯飞、盼盼食品、比亚迪等知名企业携核心研发与技术岗位入驻,岗位最高年薪达120万元,全面覆盖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与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本届大赛作为我国博士后领域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赛事,不仅是顶尖人才的“竞技场”,更是打通人才与产业对接通道的“关键桥梁”。通过“赛事+招聘”的创新模式,大赛将充分释放“人才磁场”效应,为我国高水平青年科技人才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回访往届博创赛获奖成果 科产融合正加速跑
记者回访往届博创赛的获奖成果,一批聚焦农业、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的获奖创新成果,正快速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释放出强劲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在福建农林大学菠萝种植基地,秦源教授团队的铜奖项目“菠萝产业发展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正“落地开花”,让菠萝产业告别“看天吃饭”。如今,这项技术已覆盖五省区61.04万亩果园,为农户新增产值52.38亿元,零散种植园串成甜蜜产业链。
在宁德时代研发中心,叶永煌团队的金奖项目“高能量密度锂离子动力电池技术”持续发力。这项技术让新能源车实现1000千米续航、10年寿命与NP安全标准,打破国外垄断,已申请30余件专利。
在基层医疗机构里,博迪泰(厦门)生物张睿团队的银奖项目“实用型呼吸道病原体核酸快速检测平台”成了“快检利器”,大幅降低检测门槛。
放眼八闽大地,各个领域的博士后团队正以智慧之力,成为福建产业升级的“创新引擎”。
□海都时评
打造创新“强磁场”
超1600万元奖金、1500+岗位、最高120万元年薪……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昨起在晋江举行。大赛用真金白银和真岗实位,打造吸引顶尖人才的“强磁场”。这不仅是场高水平的智慧竞技,更是一次创新需求的集中释放。
“强磁场”何以形成?这场大赛铺设了一条从赛场直通职场的快速路,解决了人才发展的后顾之忧。更重要的是,它瞄准产业升级最迫切、技术突破最关键的环节,实施定向引才与高效匹配。企业遇到的具体技术难题被摆上“擂台”,交由最富创造力的头脑攻克,真正推动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企业家捕捉市场痛点,博士后专注技术攻关,这种“产业出题、人才解题”的模式,完成了“从0到1”的突破,也实现“从1到N”的产业化跨越。
当前,各地“引才聚才”竞争日趋激烈。但真正的人才争夺,早已超越简单的砸钱、给头衔,而是构建一个能让人才才华精准滴灌到产业土壤的生态系统。日前出台的《泉州市人才人口“双增”行动方案》明确提出,积极承办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等国家级、省级大赛,为留泉来泉创业人才提供“尽展其才”的舞台。这里有坚实的产业底盘,更有全链条服务保障,可让你安心扎根、放手拼搏。
当然,打造创新“强磁场”的关键,在于清晰表达并有效传递创新需求,实现解决方案的高效对接与验证。这需要地方和企业主动作为,搭建长期稳定的对接平台,完善成果转化激励等配套政策,让博士后敢“揭榜”,企业家愿“投入”。
期待这一强大的“创新磁场”,不仅能吸引一批“金凤凰”,更能激发持续的“链式反应”,让智慧的火花在此碰撞,创新的成果在此生根,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
(白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