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的4只大猩猩火了,超14万人投票,为它们定下了名字:香椿头、马兰头、小蒜头、枸杞头。
4只大猩猩“野菜四巨头”的组合名,暴露了现代人的宠物起名方式。
从年轻人或潮流或搞笑的“lucky”“富贵”“皮皮虾”,到长辈们质朴的“欢欢”“乐乐”“大黄”“小白”……要是再往上翻,你会发现不只是现代人,古人也有属于自己的宠物,古人给宠物起名的脑洞,好像和咱们也差不多!
古代没有快递咋办?
让“黄耳”帮你送
说起宠物,第一个想起的自然是忠心耿耿的狗狗。
据考古发现,中国人养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几千年来,留下名字的狗也有不少,晋代文人陆机的爱犬“黄耳”就是其中之一。
《江苏文库·研究编》之《江苏畜牧史》记载了黄耳的故事:“初机有俊犬,名曰黄耳,甚爱之。既而羁寓京师,久无家问……机乃为书以竹筩盛之而系其颈,犬寻路南走,遂至其家,得报还洛。其后因以为常。”
就是说陆机在今苏州的家里养了一只狗,取名黄耳。他很喜爱这只狗,后来去首都洛阳做官,也带上了黄耳。那时候通信不发达,因为久久没有家书,陆机心里急得没办法。无奈之下他试着写了一封家信放在竹筒中,系在黄耳脖子上,让它回老家传信。
从洛阳到今苏州,其间一千多里路,黄耳竟然一路直达,还带回了家人的书信,后来还经常这么两地送信,堪称“古代快递天花板”。
比起黄耳千里送信的奇事,黄耳的名字就显得很是普通。
顾名思义,黄耳很可能是有黄色耳朵,或者干脆就是今天咱们最常见的黄色中华田园犬,拥有靠谱的气质。
类似黄耳这样的以色彩为名,在古代犬名中非常常见。比如在《诗经·齐风·卢令》中就提到:“卢,黑也。犬之黑色者多善走而猛,故田犬以卢名之。”可见“卢”是特指黑毛猎犬。
纪晓岚的“四儿”
堪称清朝“忠犬四公”
给宠物起了个像人的名字?别大惊小怪,毕竟纪晓岚的狗还叫四儿呢。
这四儿堪称清朝的“忠犬四公”。据载,四儿是纪晓岚被发配边疆时养的几条狗之一。多年后他奉旨回京,四儿跟着主人跋涉千里,一路上严格看守着行李,历时4个月才抵达京城。
“铁齿铜牙”的纪晓岚一时间也感慨万千,为四儿写诗说“我已无官何所恋,可怜汝亦太痴生”。
主人与狗之间,因为名字似乎形成了一种家人般的连接。
谁说“旺财”土?
雍正的爱犬叫“造化”
寓意吉祥也是古人常用的起名方式。
清朝的雍正皇帝是“爱狗狂魔”。他亲自给狗狗定制衣服,除了棉袍、狗窝等常见的动物用品,还做了黑虎套头和麒麟套头,和现在的宠物博主有得一拼。
雍正的两条爱犬起名“造化”“百福”,这两个名字霸气中透着一丝烟火气,富贵中带着朴实无华。
下次要是有人说“旺财”“来福”“有钱”之类的宠物名字土,大胆开麦:“我们这名字可是有来头的,古代皇帝的猫狗也得讲究个福气!”
资深“猫奴”陆游
给猫起名“小老虎”
以颜色起名在猫身上也适用。白爪黑猫叫“乌云踏雪”,黑背白肚叫“乌云盖雪”。
写下“我与狸奴不出门”的南宋诗人陆游,给猫起名“於菟”“粉鼻”“雪儿”。其中,“粉鼻”“雪儿”就是说小猫的颜值,“於菟”则是楚地方言里老虎的意思,合着是给小猫叫“小老虎”,反差萌拉满。
“猫奴”陆游不但养了好几只猫,还写了好几首诗送给他的猫——《赠猫》:“裹盐迎得小狸奴,尽护山房万卷书。惭愧家贫策勋薄,寒无毡坐食无鱼。”诗的意思是,因为我家贫穷,没办法每天给狸奴买猫粮,对此我感到很愧疚。
养猫是件正经事
要下“聘礼”
在古代,宠物猫可不是随随便便养的,养猫之前要做许多的准备工作。讲究的人家,不仅要挑选良辰吉日,还得下纳猫契,并且准备小鱼干,把猫咪“哄”回家。
比如在宋朝,到宠物市场买一只小猫,或者向亲戚、朋友、邻居讨要一只小猫,这就叫“聘猫”。聘猫是要用“聘礼”的,陆游聘猫用的“聘礼”是一包盐,黄庭坚聘猫用的“聘礼”是一尾鱼。这一“聘猫”的习俗,直到20世纪都在某些地区保持着,浙江绍兴人聘猫用苎麻,温州人聘猫用盐醋,广东潮汕人聘猫则用一包“红糖”……
猫在古代也深得一些皇帝的喜爱。
比如,明代嘉靖皇帝的爱猫“霜眉”不仅因双眼上有两撮白毛得名,更因它“善伺帝意”,深得嘉靖怜爱。
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的徒弟、西洋画师艾启蒙的《狸奴影》里,记录了乾隆皇帝十只御猫的名字:飞睇狸、舞苍奴、翻雪奴、清宁狸、采芳狸、涵虚奴、仁照狸、普福狸、苓香狸、妙静狸。
把仁爱、福气、安宁这些美好寓意都藏在了名字里,听起来清雅又暖心。
仙鹤也曾是萌宠
还会“自动巡航”
除了养猫、狗外,古人还会养一些让现代人听起来有点迷糊的宠物,比如仙鹤,它在历史上居然也是古人的萌宠之一。
早在春秋时期,卫国的第十八位国君卫懿公就很喜欢仙鹤。他为自己的仙鹤兴建了公馆,还配备专人豢养。他还让这些仙鹤“当官”,赐予它们官职与俸禄,出行还要使用高级乘舆。是的,你没听错,仙鹤出行不用飞了,直接乘坐高级车。这个行为让天天努力工作的卫国人很不爽,卫懿公为此失了人心。
公元前660年,赤狄进攻卫国,卫懿公在朝堂上说道:“将士们,我们一定要努力战斗,保家卫国!”这个时候,卫国的士兵们给他翻了个大大的白眼:“不好意思,我们不去了,就让你的仙鹤官为你打仗吧!”卫懿公只能自己率领亲信对抗赤狄,结局自然是兵败身死。
这大概是仙鹤们在历史上最冤枉的一次,好在北宋诗人林逋将仙鹤养得很有风骨。史料中称林逋这个人淡泊名利且清高自好,既不想当官,也不想娶妻生子过平凡的小日子,而是选择隐居在杭州西湖孤山,他的日常就是种梅花和养仙鹤。他养的仙鹤不仅外形清雅美丽,还拥有“自动巡航”技能。每当有客人来拜访林逋,林逋家的童子就会打开笼子,那两只仙鹤就会飞向云霄,在空中盘旋,而飞了一会儿后,就又回到了林逋身边。
世人都很羡慕林逋隐逸恬静的生活状态,称梅花是林逋的妻子,而仙鹤是林逋的孩子,这也是“梅妻鹤子”的由来。
一只鹅如何换得
王羲之的传世名帖
近两年哈尔滨因为冰雪旅游火了起来,同时来自东北的名菜“铁锅炖大鹅”也被带火,大鹅们大概要咆哮道:“谁说我们只能用铁锅炖?你们还可以把我们当宠物养!”
这得从东晋时期说起,大书法家王羲之对鹅爱得深沉。在没事的时候,他喜欢模仿鹅用鹅掌划水的动作,为的是能锻炼手腕的灵活性,据说这样才能写出更好的字来。这一消息传到了山阴县玉皇观的道士耳中,他早就想让王羲之写本《黄庭经》,就连上好的绢帛都准备好了,奈何王羲之就是不写。知道王羲之喜欢鹅之后,这位道士就挑选了一群上好的白鹅。
这些白鹅天天在王羲之郊游的地方出现,为的就是能与王羲之“偶遇”。等了一天又一天,终于被王羲之“遇见”了。看到这群白鹅,王羲之爱不释手,他想买下这群白鹅。于是道士提出:“我的白鹅只换不卖,可以用《黄庭经》交换吗?”王羲之一口就答应了下来,后来这本《黄庭经》被人摹刻在巨石之上,后人纷纷拓片临摹。只不过因为这群白鹅的缘故,它还有一个更可爱的名字,即《换鹅帖》。想必那群白鹅到了王羲之的家中后,也会受到王羲之的百般宠爱,说不定还在水中为王羲之当教练呢!
两百年后,唐代诗人李白还曾在《送贺宾客归越》这首诗中引用了“写经换鹅”的典故,用来给自己的好友贺知章吹“彩虹屁”,赞美他的书法高超绝妙:“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看到古人的这些宠物,你是不是也有点心动,想拥有自己的宠物呢?但不管养什么样的宠物,都得宠爱有度,切不可玩物丧志。
(现代快报 扬子晚报 科普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