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4版:今日关注 上一版 下一版  

“都去!都去!”她9岁踏上了征程

96岁的前“台湾义勇队少年团”团员张秀卿,亲述两岸同胞携手抗战的往事

张秀卿接受记者采访

张秀卿拿着老照片簿向记者讲述当年的故事

张秀卿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N海都记者 吴雪薇 梁展豪 文/图

全国人大常委会10月24日通过决定,将10月25日设立为台湾光复纪念日,并规定国家通过多种形式举行纪念活动。台湾人民具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抗战时期,超过5万台湾同胞跨越海峡回到祖国,与大陆人民并肩作战,抵御外侮,“台湾义勇队”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而在闽台胞是其主要组成人员。当年热血多逝去,但由其队员子女组成的“台湾义勇队少年团”,同样经历过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日前,海都记者拜访台湾抗战老兵、前“台湾义勇队少年团”团员张秀卿,老人虽已年届九旬,在福州的家中,讲起那段两岸同胞携手抗战的往事,仍然心潮澎湃。

“我们都是小孩也怕死,但仍义无反顾”

今年96岁的张秀卿出生于台北,祖籍福建闽侯南通。她的高祖一辈从福州闽侯渡海赴台经商定居,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被日本侵占,张家的命运也随之改变。

“我爸爸张瑞凤,是从日本学医回来的。”谈起父亲,张秀卿仍有孩子似的骄傲,“他常说,我们是中国人,不能当日本人的顺民。”

台湾被侵占后,张家虽在台扎根,但始终心系故土。抗战爆发后,张瑞凤毅然举家迁回福州,在闽侯老家购置田地、橘园,安顿家人,又利用所学在福州南台岛开设医院,医治疑难杂症,因此深受邻里尊敬。

1938年,福建局势也陷入紧张。由于难以甄别在闽台胞中是否有日谍,当时福建省政府将战略要地的台胞迁往武夷山深处的崇安,设立“台民垦荒所”,集中管理。张瑞凤最终在那里病逝。“那时候他只有53岁。”老人讲起时,声音低沉,眼眶湿润。

后来,台胞领袖李友邦挺身而出,带领崇安台胞转赴浙江金华。1939年2月22日,“台湾义勇队”在金华县城酒坊巷18号(今84号)成立。“抗日救国,光复台湾”的号召,让无数台胞热血沸腾,张秀卿的三哥张飞中也在其中。“都去,都去!”哥哥托人带回的话,让小小的张秀卿也十分激动。1941年,年仅9岁的她与六哥张益中随队伍踏上前往金华的路。由于年纪太小,他们不能加入义勇队,便加入了由义勇队队员的孩子们组成的“台湾义勇队少年团”。“一路战火纷飞,日本人飞机追着炸,炸弹落下来,人就没了。”她说,“我们都是小孩,也都怕死,但小队员们仍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征程。”

“来啦来啦!表演鼓舞士气”

少年团初成立时,仅有6名团员,到张秀卿加入时,已发展至60余人。“那时候的个头只有这么高。”老人比画着所坐的藤椅椅背说。但人小鬼大的小队员已开始学着独立生活,“每天读书、上课、锻炼、劳动,一面工作,一面学习”。

少年团并非童子军,而是真正的抗战力量。他们随军行动,深入前线,以演讲、唱歌、舞蹈、街头剧等形式鼓舞士气。日军侵占杭州、萧山,沿浙赣线南侵,敌我拉锯不断,孩子们就在炮火间穿行。

小队长王正南发现张秀卿活泼机灵,便让她学舞蹈。“老师和大家都很喜欢我。”她笑着说。她最常表演的,是那首激昂的《大刀进行曲》。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爱国的同胞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日渐年迈的张秀卿,记性已然不是很好,但随着记者轻轻打响的拍子,老人眼神发亮,竟一字不差地唱完了全曲,仿佛重回了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

“那时候虽然小,但唱得很好。有表演,大家就叫我来;我就讲:‘来啦来啦!’”张秀卿说。

“我们知道要爱国,要打鬼子”

少年团不仅要演出,更要接受系统教育。曾在泉州石狮行医,后被当作日谍被害的台湾医生曾水添,其妻柯水治及其子女也曾分别加入台湾义勇队与少年团,后人撰写的《家族的记忆》中曾提及,少年团的课程涵盖政治常识、军事知识、自然科学、语文、日语和艺术训练。团里有专职指导员授课,李友邦也常亲自来讲课。“他讲抗日,讲台湾怎么被占,讲我们为什么回来。”张秀卿反复提及这些课,“那时候不懂的很多,但知道要爱国,要打鬼子。”

这是知识的教育,也是精神的熏陶与传承。“少年团其实也是义勇队的‘托管所’,把孩子带在身边,大人打仗才无后顾之忧。”老人的儿子潘炳钊说道。

“回到台湾,到处都请我们唱歌跳舞”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随后,台湾义勇队与少年团随军返台。那一刻,山河重光,万民欢腾。“我们也回到台湾,到处都请我们唱歌、跳舞。”张秀卿回忆,“从天亮跳到天黑,十几个小时,不觉得累,只觉得高兴。”

台湾各地举行庆祝大会,少年团成为最耀眼的风景。他们跳的是抗战的舞,唱的是胜利的歌,讲的是光复的故事。他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