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梁展豪 李嘉琪 文/图
近年来,福州不少商圈、居民小区周边,悄然出现一批形似外卖柜的电动自行车换电设备。骑手只需扫码、替换电池,一分钟内便能完成“能量补给”,继续穿梭于街巷之间。然而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这类换电柜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暴露出电缆杂乱、周边堆放易燃物、无灭火器等安全隐患。
目前,包括小哈换电、铁塔换电、这锂换电、智租换电在内的近十个品牌,已在福州广泛布局,服务基本覆盖全城。但与此同时,多个街道、社区回应称未审批过相关设备的投放事宜。有业内人士建议,应尽快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换电柜安全及运营标准。
换电池便捷 安全隐患不少
“对我们外卖员来说,换电可比充电方便多了。”11月4日中午,在鼓楼区省安华林小区门口,骑手小赵刚送完一单,他熟练地扫码、归还电量即将耗尽的电池,并取出一块满电电池——整个过程不到一分钟。
然而记者走访发现,就在这些换电柜的背后,却是杂乱无章的电缆线、悬挂在树上的电表,以及散落在设备周围的易燃杂物。
在鼓楼区七海花园垃圾分类屋旁,三组“这锂换电”柜体紧邻汽车停车区,最近一辆轿车距离柜门仅60厘米,未设置任何防火分隔,且现场未配备任何灭火器材。
类似问题并非个例:仓山区六一南路汇达花园底层的一间开放式房间内,集中摆放着四个品牌的换电柜,角落却堆满垃圾;台江区浦尾小区、金骏小区二区的换电柜周边堆放着杂物,广达路世茂国际中心、金骏小区一区的换电柜也缺乏灭火设施,存在着消防安全风险。
安装“零门槛” 监管存空白
“一个换电柜里通常装着近十块锂电池,一旦起火,后果不堪设想。”走访中,不少市民对换电柜的安全隐患表示担忧。
随后,记者以意向加盟者身份咨询多家换电品牌,了解到目前换电柜安装几乎“零门槛”,在小区内安装无需向任何部门报批。
中国铁塔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只要周边一公里内没有同品牌设备,且位于小区红线范围内,就可直接安装。同时不建议在小区红线外摆放,因为一般不会审批通过。
那么,相关设备的投放由谁来审批?记者咨询了住建部门和城管部门,得到的答复均为此前从未审批过此类内容。记者又联系了多个辖区内摆放有换电柜的街道与社区,工作人员也给出了相同回复,称此前未审批过换电柜安装的相关事项。
针对消防安全疑问,多家换电柜品牌称,使用的电池均经过严格质量检测与安全认证,换电柜内部也配备了自动灭火、智能温控等装置,并有工作人员定期巡检。
一换电柜品牌福州负责人坦言:“我们产品的设计标准已接近行业标杆,基本没有出现过问题。”
消防新规虽出台 落实仍存差距
近年来,城市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增长迅速,充电引发的安全事故频发,推动多地加速布局电动自行车换电业务。换电模式正成为破解充电安全难题的重要路径。然而,“换电柜起火”的险情也在国内多个城市出现。
2024年8月23日,《福建省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场所消防安全导则》(以下简称《省导则》)发布,其中规定:“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场所应按民用建筑灭火器配置场所的严重危险级要求配置灭火器,并宜选用水基型灭火器”“不应存放与车辆充电、停放等无关的可燃物、易燃易爆物;不应存放报废车辆和废弃蓄电池,应保持干燥通风,严禁堆放杂物”。
同时,《省导则》还规定: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场所应建立日常消防安全管理和防火巡查制度,明确专人负责,对充电设施及消防设施和器材、消防安全标志等进行统一管理,定期组织开展防火巡查和防火检查。
记者将走访中发现的情况,反映给多个换电柜品牌方。其中,中国铁塔品牌工作人员解释,初期确实配备了灭火器,但因属于外置设备,常遭盗窃,后续将全面排查并补配。“小哈换电”工作人员回应,杂物不是其管辖范围,需由出租方协调处理。“这锂换电”工作人员表示已了解到该情况,后续会让当地相关人员反馈,但截至发稿记者未获答复。
福州消防部门表示,已将情况同步反映给行业主管部门,后续将开展相关检查。
业内:制定标准协同治理
福州市自行车电动车行业协会秘书长张锡庆认为,电动自行车换电模式的出现,一方面满足了快递、外卖等行业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减少了入户充电、飞线充电等安全隐患。
“目前的换电柜一般配置有电池BMS监测系统,采用防燃爆材料制作,更优秀的还具备水消防阻燃手段,都起到了较好的安全保障。”张锡庆也指出,这些安全措施目前多采用企业自有标准,需要针对集中充换电场所及运营建立相关行业标准与监管服务体系。
今年7月,国家消防救援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已联合制定《电动自行车共享换电工作指南(试行)》,进一步规范了电动自行车共享换电工作。张锡庆建议,福州应在遵循国家指南、《省导则》的基础上,协同监管部门、运营企业、行业协会等,联合制定符合本地实际需求的换电柜安全及运营标准,为广大电动自行车用户带来安全的优质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