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今日关注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感悟“体育之效”如何写出彩

三位名师解析今年的高考作文题,认为要有辩证思考,多角度联想,才会使文章具有说服力

孙绍振

王立根

薛章辉

N海都记者宋晖

张芬林星宇

昨日,我省首次新高考第一天顺利结束,随着上午语文科目考试结束,今年的高考作文题也揭晓了。青年的毛泽东曾在《新青年》发表文章,论及“体育之效”,其论述具有启示意义,今年的高考作文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写出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为此,海都报邀请了教育家、文艺理论批评家、福建师大博导孙绍振,福州第三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王立根,福建师大附中高级教师薛章辉,为读者解读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指导考生如何准确把握材料并写得出彩。

教育家、文艺理论批评家、福建师大博导孙绍振:

抒情渐衰退,理性成趋势

孙绍振教授点赞今年的高考作文题,“今年的高考作文出得挺好的,而且符合这几年大的潮流——抒情的文章渐渐衰退,理性的文章成为趋势。”孙教授分析了今年全国作文各试卷,“用对立统一的观念来命题的占90%以上。这种趋势也告诉我们的一线语文老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特别是在高中,必须把理性思维放在第一

位。因为高等学校录取学生,他的标准大多是理性思维,包括中文系也是以理性思维为主。”

“题目提出的问题是强者与弱者的转换,转换需要一定条件,强者滥用了强,就会变成弱——这本身就不是固定的‘一点论’,而是‘两点论’‘转化论’,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析的对象就是矛盾,不会分析矛盾就没有了

‘灵魂’,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今后的语文教学、作文教学,包括文本分析都必须把矛盾的分析,对立、统一、转化作为‘活的灵魂’来贯彻到底。”孙教授认为。

不过,孙老师担心,不少考生可能在写作中会停留在表面,“当时的中国,我们是‘弱者’,毛泽东说弱者可以转化为强,对于国民是一种鼓舞,说的是

体育,但其实说的是人的精神。”如果考生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先有论点再举例子,那就不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很难得到高分。

福州第三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王立根:

下笔容易,得高分有难度

王立根老师表示,今年的作文题看起来好像挺容易写的,但实际要写出彩却饱含艰辛。

那么,考生们应该如何准确把握这份“看似寻常最奇崛”的写作材料呢?王老师表示,首先,考生们要杜绝假话、套话,就不妨打开联想之“窗”,由此及彼,联系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事例,或古今中外有哪些典型例子,快速准确地举出两三个典型事例,有力论证自己的“启示”角度。

其次,在材料中,毛泽东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王老师表示,这对当时积弱积贫的中国人有着振聋发聩的作用,鼓舞着亿万青年人奋发图强。因此,考生们在写作中要带着任务意识,要有明确的话题、对象、身份等。

再则,王老师分析,考生们要抓住材料中的多个关键词,比如,体与魄,强与弱,

悲与喜等。这些关键词充分体现出今年的作文题具有思辨性的特征。毛泽东在论述中说的是体育,但又不单是体育的力量,深入的还有精神的力量。下笔时,考生们要想一想材料中的体与魄、强与弱、悲与喜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转化,这就是对考生平时阅读积累与生活积累的考查。同时,王老师提醒考生,不应站在单一角度选择同类材料,应多角度联想,扩充材料的涵盖面,为揭示问题实质做好量的准备。

福建师大附中高级教师薛章辉:

运用辩证分析,正确看待强者与弱者

薛老师表示,题中引述毛泽东同志的这段文字是浅近文言文,没什么难点,理清引文的主要内容,概括归纳其层次大意,是找准切入点正确写作、不偏题的关键。首先,体育锻炼可以改变、增强人的体格;其次,强与弱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着的,而“变化”与“发展”的外因是体育锻炼,这也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最后,毛泽东同志结合自身的切身体会谈及“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这里所说的“天”,就是指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是变弱为强的重要因素。

薛老师表示,可以围绕“体育”写,但想得高分应将“体育”作为载体发散开去写。

“考生如能站在高一阶层紧扣引文的第二层含义去阐述,即强者与弱者的辩证关系,那就会显得更切合命题者的命题意图。”薛老师说,强与弱是一种相互转换的关系,建党百年,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程都证明

了这种逻辑关系。怎样成为强者,思想上的强者应当是自信,乐观,顽强,高瞻远瞩,成人达己,而不是随波逐流,内心空虚,追求享受,怨天尤人……运用事例,分析评品,正反对照,这样去写,才会使文章具有说服力。

薛老师称,学会将平时储备的材料盘活是考生在考场上应具备的能力,“同学们平时积累的许多典型、新鲜、生动的事例,诸如袁隆平,吴孟超,抗疫战线上的白衣天使,钟南山,李兰娟,张定宇,守卫边疆的解放军战士,航天英雄……可以书写他们的强者风范,精神品格铸就了祖国的富强,歌颂他们的事迹,扣紧作文材料加以道理上的分析,这也是十分切题的。”

2021年福建省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