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黄晓蓉
通讯员黄丽纹
盛夏季节,随着气温和湿度的升高,各类细菌、病毒生长繁殖的速度也大大加快,水源、食物、环境极易被污染,容易导致一些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昨日,记者采访了泉州市儿童医院感染科医生,准备了这些夏季幼儿传染病防治指南,助幼儿们安度夏日。
急性感染性腹泻:病原体肠道感染引起
感染性腹泻(也称急性胃肠炎),是各种病原体肠道感染而引起的腹泻。急性感染性腹泻患者一般不需禁食(严重呕吐除外),口服补液疗法或静脉补液开始后4小
时应恢复进食,少吃多餐(建议每日6餐),进食少油腻、易消化、富含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食物,尽可能增加热量摄入。避免进食罐装果汁等,以免加重腹泻。
医生表示,当宝宝在家中治疗未见任何好转,或者腹泻次数多,或伴有口渴,前囟、眼窝凹陷,发烧、精神状态不好等症状时,一定要及时带宝宝去医院就诊。
管住嘴最忌冷热油腻一起吃
预防措施
医生提醒,家长要合理掌握孩子“进口”的冷饮数量,不能一味满足孩子的要求。另外,小儿夏季最忌讳冷的、热的、油腻的一起吃,特别是饭前吃水果、冷饮的习惯容易导致孩子正餐吃不下去,打乱了吃饭规律,
造成孩子消化液分泌失常。
吃剩的饭菜要放在冰箱储存,食用前要蒸煮热透;水产品烹饪时间要充足,不可生食;加工凉拌菜时要生熟分开,凉拌的蔬菜可先用开水烫后调味拌用。喝开水,不喝生水,不使用不洁的
水漱口、刷牙,洗食具、水果、蔬菜和其他食品。
身边有腹泻患者或家人腹泻时要注意饮食隔离,做好餐具的消毒,尤其对患者粪便、呕吐物等要做好消毒处理,避免造成水源和食物污染。
手足口病:5至7月是高发期
手足口病是由CV-A16、CV-A6、EV-A71等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5岁及以下儿童是手足口病的高发易感人群;5—7月份是高发期,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也可
经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亦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黏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传染性强。
医生介绍,其症状表现
为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目前缺乏有效治疗药物,主要采取对症治疗。
预防措施
建议接种疫苗患儿进行隔离
医生提醒,6月龄~5岁的儿童,建议接种手足口病疫苗。手足口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
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
及时就诊。患儿进行隔离,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流行性乙型脑炎:多见于夏秋季
乙脑经蚊传播,多见于夏秋季。医生介绍,流行性乙型脑炎临床上急起发病,有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强直性痉挛和脑膜刺激征等,重型患者病后往往留有后遗症,属于血液传染病。
预防措施 防蚊灭蚊与接种疫苗
医生提醒,目前还没有针对乙脑病毒的特异性药物,乙脑预防很重要,主要措施有防蚊灭蚊与接种疫苗,其中接种乙脑疫苗是最有效的措施。目前,
我国使用的乙脑疫苗有两种:一种是乙脑减毒活疫苗,属一类疫苗,实行免费接种;另一种为灭活疫苗,属二类疫苗,公民自愿自费接种。
流行性腮腺炎:经空气和飞沫传播
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种由腮腺炎病毒感染而引起的常见呼吸道疾病,病毒经空气和飞沫传播,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儿童和青少年是两大易感染人群,少数成年人也可能患病。医生介绍,如果家长发现娃娃出现一侧或两侧腮部肿大,触摸会产生疼痛感,伴有发热症状等,那么很有可能就是中招了。
预防措施 养成勤洗手好习惯
医生提醒,每年4月份至7月份都是流行性腮腺炎高发期,在流行期,家长应当保持室内良好的通风环境,提醒孩子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此外,目前最有效的预防手段是接种含腮腺炎成分的疫苗。
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起病急传染性强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也称为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是肠道病毒或柯萨奇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起病急,传染性强,为丙类传染病。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夏秋季多见。
医生介绍,其症状表现为眼部异物感、烧灼感、发痒和流泪,分泌物增多。一般预后良好,极少数可引起角膜穿孔。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没有特效药物,它有自限性,并且很少导致永久性视力障碍。
预防措施 不混用生活用品
医生提醒,在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期间,避免接触急性患者,做好个人卫生,但无需预防性滴用眼药水。
病人接触过的物品应擦拭消毒、煮沸消毒或开水浇烫。病人的洗漱用品要严格做到与其他家庭成员或同居室人员分开,不能混用,避免交叉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