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0岁的中科院院士谢华安出生在龙岩一个贫穷的山村,那里地瘠人贫,小时候饱尝饥饿之苦的他深有感触且为之心酸。“让大家都有一碗饭吃”成为他从小立下的誓言。62年来,科学梦想和共产党人的使命感,激励着他如候鸟一般,走遍中华大地。他亲自“做媒”,育成了“东方神稻”——“汕优63”,为粮食安全工作作出重大贡献。
为科研曾7年春节未回家
“我当时上龙岩农校时,选的就是农学专业,也没有经过父母的同意,因为我牵挂农民,对他们有感情,希望能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让农民们能吃饱饭。”回忆起自己年少时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谢华安十分感慨。
1959年,谢华安毕业于龙岩农校,1964年自福建农学院函授毕业,1972年从永安农业学校调入三明市农科所,1996年调任福建农科院院长。他的学历并不高,能够为我国杂交水稻的研究和推广并在国际上保持领先地位作出突出贡献,凭的是自己的勤奋和努力。
为了水稻育种,谢华安有7个春节是独自在海南度过的。终于在数百个母本中,他选择了不育系“珍汕97A”与“明恢63”配组。1981年,他成功育成了能够克服第一代杂交水稻不抗稻瘟病致命缺陷的良种——“汕优63”,也是在这一年,谢华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促成杂交水稻更新换代
“汕优63”以抗瘟性强、丰产、米质优和适应性广的强大优势,迅速得到南方稻区农民青睐,连续16年种植面积稳居全国杂交水稻第一,种植区域遍布全国16个水稻主产省,最大年推广面积超过1亿亩。东南亚一些国家引进并大面积种植后,誉之为“东方神稻”。
数十年中,谢华安带领的科研团队研究出的科技成果,促成了我国杂交水稻的更新换代。其中“Ⅱ优明86”杂交稻亩产达1200公斤,打破世界水稻单产纪录,创造了再生稻的超高产水平。之后,谢华安不断攻关创新,不仅成功培育出超级稻、航天育种水稻,还专注于耐贮存水稻品种的研究。
如今,谢华安载着满满的荣誉,却依旧奋斗不止。他说,“汕优63”已退出历史舞台,新时代的农业科研要更上一层楼,作为水稻科研人员,他还要继续努力,为祖国的粮食安全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