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4版:特刊 上一版 下一版  

奋斗百年路路网“载”着泉州“跑”

泉州公路百年蝶变,把成长说给您听

晋江大桥

工程人员利用大型桥梁检测车对专养公路桥梁进行“体检”

国道355线德化双交林停车服务区

N海都记者黄晓蓉通讯员郭晓萍张卉

路是文明的标志,时代进步的象征。放眼当下,泉州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8000多公里,普通国、省干线养护里程1362公里,其中,一、二级公路1000多公里,建成了以城区为中心,以国道228线、324线、355线、356线、358线,及省道213线、215线、217线、310线、312线、507线为主骨架,向各县(市、区)城关辐射,沿港口、卫星城镇延伸的现代公路交通网络——“半小时经济圈”。

一条条宽畅、平坦的路桥胜似一条条纽带,连接着城市和农村、沿海与内陆,基本形成了山海协作、城乡一体、共同发展的格局,使泉州市能从容地面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泉州市这辆“经济快车”正沿着市场的“轨道”,在公路网上平稳又快速地行驶着。

路桥

泉州公路大发展铺筑经济腾飞路

翻开泉州市公路史册,新中国成立初期仅有200多公里的公路勉强维持通车。虽然经过不同时期的建设,但由于公路建设的渠道单一,地方积极性难以发挥,建设和拓宽改造的步伐极其缓慢。那时候村庄离县城远,交通不便,村民去一趟县城得走几个小时。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省委省政府提出“经济要发展,道路要先行”,公路建设如沐春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新一轮经济发展热潮来临之际,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抓住机遇,把“先行工程”建设纳入大泉州的建设蓝图,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参与桥南立交桥、泉州晋江大桥、泉三高速、南惠高速、沿海大通道、福厦高速扩建等一个个事关泉州发展布局的交通项目建设,使泉州市的干线公路渐行渐宽,路网功能进一步完善,泉州闯入“半小时经济圈”。

多年来,泉州公路人上至中心领导下至技术员,深入施工现场,严格工程管理,以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推进一个个工程顺利竣工。2006年,泉州市在全省率先实现通行政村公路硬化;2007年,首座大型互通立交桥泉州桥南立交桥建成使用;2008年,泉州市第一座斜拉桥——投资达8.03亿元的晋江大桥通车;2009年,泉三高速公路全线通车;2015年6月,泉州湾大桥竣工通车,进一步加快了泉州城市环湾时代的到来。

放眼当下,泉州不仅路况好了、路网畅通了,沿途景观也在悄悄崭露新容颜。在泉山晋水间,灰黑色路面、白色标线,映衬着路两旁的芳菲草木,处处一派“路在绿中穿、车在景中行、人在画中游”的风光。一条条“畅、安、舒、美”五彩路桥的背后,是泉州公路人多年来用汗水和心血谱写的泉州交通事业的光荣历程。

工人养路工人已转型科技兴路正当时

在养护工人们的眼里,路也有生命,路每天需要“营养”,需要护理,只有下定当好“路保姆”的决心,才能养好公路。在泉州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就有这么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

“以路为业,以站为家。”以康清洁、张文土、洪珍辉等为代表的养路工就是典型。2016年9月15日,受超强台风“莫兰蒂”影响,南安市九都镇林坑村发生严重的山体滑坡,道路、电力、通讯也随之中断。接到驰援命令的洪珍辉分秒必争,连续作战二十几个小时,仅靠着面包和矿泉水充饥,最终将4公里多的生命线抢通。

回首过往,上世纪50年代的沙土路,养护工用的是传统的大扫把;80年代的柏油路,用的是些小型、简易的养路机;90年代的水泥路,用

的是机械化养路车……

党的十八大之后,沥青路面出现了,养路工这个靠人海战术、体力付出的工种,也完成了重大的历史转型,手工作业正在逐步被机械代替,养路工人也转变成机械操作手。扫地王、高空作业车、桥梁检测车、道路综合检测车等设备年年增加,有力保障了道路畅通。

除了养护设备的升级,养护工人的软实力也大大加强。2016年底,泉州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通过公开考试,招收了57名大学生,充实到沿海、山区的各个养路班站。与老一辈养路工相比,大学生养路工思维更活跃,学习能力更强,不仅继承了老一辈养路工“大扫把”的踏实养路精神,更释放了敢于创新的能量。一支新型的、以科技为依托的养护队伍正在形成。

基建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交通环境

交通基础设施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民生改善,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2021年6月16日,国道355线安溪官桥至虎邱芳亭路段“白改黑”二期工程主体正式完工,全长16.696公里,总投资10500万元。公路改造提升后,虎邱镇的茶叶、香料产业走出去了,乡村旅游产业吸引游客踏进来了,公路作为至关重要的“连接线”,其高质量发展与城镇发展相协调,有效推进乡村振兴。

伴随着一个个美丽的公路停车区、综合服务区的建成,不仅公路服务功能得到完善,也促进了沿线村庄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如德化、永春等公路沿线村庄,就有不少村民开起了农家乐。此外,坚持不懈推进“厕所革命”,对专养公路沿线停车区、服务区厕所进行改造、提升,极大方便了“如厕难”的自驾游游客和出行市民。

公路要领跑,配套基础设施少不了。为了实时掌握道路情况,及时指挥抢险工作,泉州市公路事

业发展中心建成了现场视频采集监控指挥系统和公路监控系统,实现对主要路段、桥梁、隧道、重要灾害点等目标的实时监控,直观地了解和掌握监控区域的现场情况,适时调度、指挥、处置,达到精确管理和控制。

就在今年,泉州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也列出了一揽子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包括实施8个路面改造工程106.4万m/63公里、路面预防性养护70公里、国省干线公路安全提升工程40公里、绿化提升工程40公里;实施危桥改造工程1座,新建服务区(停车区)1处,公路站房新建1个、修缮改造3个。今年开工的泉州大桥及接线扩宽改造工程投资2.5亿元(含征迁),计划于2023年完工。

泉州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提前做好各个项目的规划和储备,以一年接着一年干的决心,确保在“十四五”期间推动泉州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迈上一个大的台阶,为泉州经济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营造良好交通环境。

展望

扬帆启航新征程建功立业新时代

过去由于交通不便,要走出县城都是一种奢望,更别说出远门、自驾游了,而如今交通便捷,村村通公路,出了乡镇半小时就可以上高速。

过去养路工养的、修的都是土路、砂石路,现在的水泥路、沥青混凝土路、生态文明样板路路面顺直宽畅、越来越美,路面清扫车、洒水车也“频频亮相”。

过去的公路防护设施单一又少,现在的安全标志标牌、示警柱、波形护栏等一应俱全;过去清理塌方全靠人工,现在挖掘机装载机等清运又快又好,应急抢险效率大大提高;过去住的道班是土坯房、石头房,又矮又潮,现在的公园式环境优美公路站各样设施配套齐全,还有集公路服务、餐饮、停车等功能于一身的普通公路服务区……

成绩代表过去,未来

任重道远。泉州公路人将把成绩作为新的工作起点,继续通过公路提级、路面改造、生态文明路建设、普通公路服务区建设,优化公路服务环境;通过公路科技创新,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改善路面结构类型,提高公路行车舒适度;巧借泉州文都品牌,注重公路文化建设,打造人文公路。彰显“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的公路行业理念,构建“畅通、安全、舒适、美观”的公路交通环境,提升公路的出行保障能力和公众服务水平。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泉州公路系统全体干部职工将继续以昂扬的斗志,顽强拼搏、吃苦耐劳的新时期公路人精神,勇往直前,撸起袖子加油干,不断迎接新的考验和挑战,展现公路人的崭新风采,在泉州公路事业新征程上扬帆启航,建功立业。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