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特刊 上一版 下一版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大型活动首次设置千人献词环节,献词团指导老师和导演讲述背后的故事

7月1日上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共青团员和少先队员代表集体献词

N本版综合新华、央视、北京晚报、北京日报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昨日8时34分,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当千名共青团员和少先队员紧握拳头、发出铮铮誓言时,天安门广场上,响起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来自北京大、中、小学青少年组成的千人献词团,用真诚质朴的语言,向中国共产党和伟大的祖国母亲深情告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国青年准备好了!

这是我国历次大型活动中首次设置千人献词环节,站在千人献词方阵最前方的4名领诵学生,更是成了全世界瞩目的焦点。记者专访了献词团指导老师和导演,以及献词团部分学生,请他们讲述献词团背后的故事。

献词团怎样选人训练

今年3月初,千人献词团的领诵选拔在北京部分大、中、小学和少年宫开始。选什么样的孩子?导演组和训练组从一开始就目标一致:口齿清晰、表达自然、气质质朴、性格真诚。那才是新时代中国青少年该有的样子。

为了能找到最符合选拔标准的中小学生,导演组和训练组采用了“推班”方式来进行。

最终,来自49所大、中、小学和少年宫的3454人参与选拔,经过几轮筛选,最终10名学生进入领诵预备队,年龄跨度在12岁到22岁之间。

从6月15日开始,10名领诵同学正式进入集训阶段。

虽然献词全过程只有5分30秒左右,但从入场到退场需要几个小时,而且要长时间站立,因此孩子们需要有良好的体能支撑。集训开始后,每天早上7时,专业体能老师会先带着大家晨

跑,增强体能。随后,声音、表演、形体等方面的专业老师轮番登场,为学生们提供顶级专业训练。

导演和训练组还专门设置了爱国主义教育、党史实践、心理情感共鸣等特设课程,首次尝试“去技巧化”训练方式。

每天晚饭后,领诵预备队的指导老师刘鹏会为孩子们播放《新闻联播》,带领他们观看红色电影。“挖掘孩子们内心对党和祖国的爱,可以帮助他们在呈现过程中激发自然反应,实现真情流露。”刘鹏说。

然而,10个学生需要面临的一个最残酷的事实,就是7月1日最终站在领诵舞台的只有4人,其他6人会自动编入千人献词团,成为一名普通献词成员。

在集训的过程中,一开始孩子们还有些思想波动和压力,但随着训练的推进,他们逐渐意识到10个人是一个完整的团队。

千人齐声献词如何做到

千人献词团来自北京市多所大、中、小学,如何练就千人齐声?献词团中的两位清华大学学生揭晓答案——“发自内心并且要一遍遍练习,直到形成肌肉记忆”。

郭育松是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的在读博士研究生,田邵君则是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在读硕士研究生。

唱歌的节奏、声调都有统一标准。朗诵却不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咬字习惯,力度、速度、语调,单独朗诵没有问题,但千人一起朗诵,只要有一人抢哪怕0.1秒,都会影响整体效果。

千人齐声献词,如何做到?田邵君、郭育松的回答极其简单:“只能一遍遍练习,直到形成肌肉记忆。”

每周校内训练2次,组内训练3次,定期还会有跨校的千人合练。不仅要刻苦,还要讲究技巧。比如献词中有一段,领诵者在说完“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之后,群诵者要朗诵“同心向党,奔赴远方”,导演在两句之间标出了一个气口,所有群诵者要在此处换完一整口气。这样一来,就大体上保证了节奏统一。

天安门广场的特殊环境,也给队员们带来了不小挑战。“我们千人合练时,是在6.6万平方米的室内体育场里。而天安门广场的面积是44万平方米,会形成混响的效果,所以站的位置不同,听到声音的时间也有差别。”郭育松说,这样的困难只能靠不断反复练习来解决。

四位领诵员为何被选上

4名领诵员分别是:北京中关村第三小学的彭友馨、中国传媒大学的冯琳、北京第一实验小学的姚牧晨,以及中央财经大学的赵建铭。

他们在镜头前堪称完美的表现,其实是一整个团队努力几个月的成果。而所有人的努力,只为一个目标——向祖国母亲、向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致以最深情的告白。

彭友馨为了一句话到处喊“妈妈”

今年12岁的彭友馨,来自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六年级。

彭友馨的声音“天然去雕饰”、性格阳光、举止端庄大方,不用太多的技巧修饰,就能表达出青少年最真挚的情感。这些特质打动了选拔领诵员的专家们,使她顺利通过初步选拔。

可短短3个多月的训练时间,她经常会遇到困难。献词里有一句话:“妈妈对我说,在每个人心中,中国共产党都是光荣的模样。”这句话开头的“妈妈”二字,发音既不能太实,又不能太虚,还不能用生硬而夸张的朗诵腔,得让听众有一种画面感。彭友馨总是找不对感觉,每次练习,老师就会指出,她这句“妈妈”说得不好。

“老师说,这句里的‘妈妈’要有亲切自然的感觉,让听众觉得妈妈真的就站在你面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彭友馨回忆当时的情景,因为一直练不好,她急得直哭。

此后,她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练习,见着身边的老师、同学就练习喊“妈妈”。最后,彭友馨不仅通过了老师的考核,还给队员们做了示范。

姚牧晨“捡”回来的“可塑之材”

来自北京市第一实验小学六年级的姚牧晨,是4名领诵员中年龄最小的。

“其实我到现在还是蒙的,不知道当时是怎么被选中的。”向记者回忆这次经历时,姚牧晨十分坦率。

被选上领诵员,是因为人群中被多看了一眼。今年3月的一天,姚牧晨正在上数学课,突然就有几位老师推门而入,选出几位同学让做自我介绍,姚牧晨原本不在其中。快结束的时候,领诵预备队的指导老师刘鹏再次环顾教室四周,将姚牧晨叫了起来。

刘鹏记得很清楚,姚牧晨坐在靠窗位置倒数第三排,穿着深蓝色的衣服,形象俱佳。不过,由于坐的位置较偏,姚牧晨起初并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但“捡”回来之后,发现是个可塑之材。

对于姚牧晨来说,成为领诵员需要克服不少困难。比如,作为团队中年龄最小的成员,他觉得自己对稿件的快速理解能力欠缺,为此他没少跟在哥哥姐姐的后面学习。

冯琳10年里两度向党献词

4名领诵员中,唯一一位“科班出身”的,就是冯琳,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大三学生。

冯琳来自浙江嘉兴,是名副其实“红船”故里的姑娘。“特别巧!10年前,五年级的我就在学校组织的建党90周年庆祝活动上,参加了向党献词的朗诵表演。没想到,10年后,我竟然能站在天安门广场,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朗诵!”冯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与其他一起入选的同伴相比,“科班出身”的冯琳,显然在朗诵技巧和能力上更有优势,但很快,她就发现了问题,过去朗诵,自己仅依靠技巧就能“撑全场”,对朗诵稿并不用有多么深入的理解。但这种“技巧派”,最多只能算是读稿子,远达不到在广场上朗诵的要求。

通过对党史的学习,冯琳对朗诵稿的理解已不再简单浮于纸面。当她第一次以朗诵者的身份站在天安门广场,张开口,说出第一句献词,真挚的感情层层递进,喷薄而出。

赵建铭非科班“黑马”逆袭之路

来自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的大四学生赵建铭,是献词的领诵员之一。因为非播音主持专业出身,在集训的最初阶段,他还是略显吃劲。

集训练习时,对发声气息的把控是他要面对的首要难题。“有时候找不准发声位置,感觉自己声音会发虚。”除此之外,他对身体和面部表情的控制感一开始也很难拿捏准确。眼睛不够亮、笑容不够灿烂,让老师也一度替他担忧。

对于气息不足的问题,赵建铭反复练习腹式呼吸,对于表情控制的问题,他对着镜子练,注视着自己的脸,想着开心的事,代入一种情绪感逼着自己笑。

在基本功得到很大提升之后,赵建铭发现,自己在朗诵稿件的时候,传递出来的情感不够饱满。为此,《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等经典电影及一些红色歌曲都进了他刷剧听歌的清单,“积累得多了,慢慢也就有了画面感,朗诵的时候也就能声情并茂了”。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