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陈晋马俊杰文/图
随着城市建设不断升级、扩张,建筑垃圾如何处置成为城市管理者必须面对的问题。以往,建筑垃圾或是填埋,或是转运堆放。如今,福州在全省率先推出了建筑垃圾全过程“三位一体”的管理和利用模式,将资源回收利用设备搬到拆迁工地,实现建筑垃圾现场回收再利用。
砖块、混凝土等可现场回收处理
昨日下午,记者来到晋安区连江北路旁南方建材市场周边的旧屋改造项目现场,看到这里的旧屋被拆除后,建筑垃圾不再直接运走,而是现场实现循环利用。
“工地分区明确,分为拆除区、建筑垃圾分拣区和现场资源化区域,一幢楼房在拆除前,工人会先将有回收利用价值的管线、玻璃、有色金属等拆卸下来,再拆除填充墙体、结构混凝土。”福建海峡环保资源开发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玻璃、金属、塑料等可回收利用的资源委托回收公司收走利用;生活垃圾和危险废物将运往红庙岭进行无害化处理;砖块、混凝土等可资源化利用类的固体废物将就地进行改造。
这就需要用到资源化区域里的设备。砖块、混凝土首先被
运至移动破碎设备前,经重筛机筛选,将垃圾袋等杂物去除,再经过破碎和筛分,利用强磁设备将混凝土中的钢筋吸附出来,剩余的砖块和混凝土被破碎后,经滤网筛分从不同出口出来,自动堆成5种颗粒大小的再生骨料。
“该地块将作为晋安湖功能设施建设用地,这些骨料一部分可以就地利用,比如作为道路水稳层,或者用于基坑的填充,用不上的骨料就运往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基地,进行再生。”该负责人说,所有回收可利用资源都建立了流向档案,以便逐一溯源。
据悉,福州对建筑垃圾进行环保处置、规范管理和再生利用的“三位一体”管理和利用模式在全省属首创。“我们将建筑垃圾循环利用生产线搬到了前端,做到源头减量、过程规范、末端利用。”该负责人说。
明年底实现八成建筑垃圾资源化
据了解,福州市每年外运建筑垃圾超3000万立方米,而拆除1万平方米旧建筑,将产生7000吨至1.2万吨建筑垃圾。
在“三位一体”的链条上,资源化利用是助力建筑垃圾变废为宝的关键。现场经处理的骨料,若未能利用,将运输到益凤渣土及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中心(一期)进行“重塑再生”。“比如打造成透水砖,或者是其他的环保材料。”上述负责人说,目前,该中心已累计消纳市政府重点项目的建筑废弃物和政府类投资项目的干性渣土约481.68万立方米。今年7月,二期项目将开始建设天然气隧道窑烧结砖生产线,年底前,有望增加年处理100万吨
盾构土和淤泥的“新本领”。
记者了解到,福州市正提速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建设,力争2022年底实现建筑垃圾资源化率80%以上,2035年实现建筑垃圾“零填埋”。
今年福州市将制定出台《福州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再生建材产品推广应用实施办法》,助力资源化利用的合规产品广泛进入建筑市场。
目前,由福建海峡环保资源开发有限公司联合省标准化研究院制定的《建(构)筑物/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拆除、清运、资源化利用三位一体实施准则》正积极申报推动福州地方标准的立项工作,一旦申报成功,将成为全国首部规范建筑垃圾拆旧、清运、资源化利用全过程的地方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