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是城市文明的底色,站在文化高地之上,要处理好‘古与今’的关系,知晓土地的过去,才更懂得如何去开创一个未来。”
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今日起在闽都榕城举办,一座跨越2200多年的历史名城,邂逅一场世界级的文化盛宴,福州文化再次走进全球视野。
福州文化正轴,北起古城遗址,经屏山、西湖,沿三坊七巷、乌塔白塔,终至上下杭,所到之处,文化遗产星罗棋布,让福州人文底蕴愈加厚重,这也正是世界遗产大会青睐福州的原因。
鼓楼,福州城芯,文人墨客、贤达名家多聚于此,文化之广,可以从巷陌说起。“卧湖、龙腰、华林、铜盘、能补天……”每一条路,都有一些闪耀光芒的门楣,挺起闽都文化脊梁,架构起闽都文化自信,无疑是福州璀璨的文化遗产。
闽都文化,从路名开始
走得出福州,走不出鼓楼。龙腰,自古便是闽都福地所在。陈宝琛在《重建镇海楼上梁文》中便为其留以笔墨:“闽山如鳌背龙腰屹立南疆,聚人气文脉于东冶福州。”人文高度,不言而喻。
华林路,命名虽始于明朝,但历史等同福州建城史,千百年来,曾经的“郡府”、如今的省府都矗立于此,始终运筹八闽发展蓝图。文化瑰宝华林寺也在此落根,静观千年闽都风云。
名列福州非遗名录的能补天巷,巷子不长,秀才邝继聪的故事家喻户晓,知恩图报的典故更是口口相传,亦不忘秀才所言:“大小岂能定功过,须知此地能补天。”
此外,卧湖、铜盘、湖滨……都深蕴闽都文化内涵,折射闽都世家根基、世代承衍的故事。可谓是,每一条巷陌的背后,都有经久流芳的历史典故、荟萃人文,使其“门楣光耀”。
路名之上,总有门楣被历史铭记
能称得上门楣的,皆非寻常门牌,都在丈量这座城市文化底蕴之深厚。湖滨路70号、北环中路9号、华林路78号……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却是一段段载入史册的历史传统。
湖滨路门楣,当数看遍历朝更迭的湖滨路70号西湖公园。1700多年前,它是闽王的御花园,堪称八闽之最。辛弃疾也叹为观止,提笔道:“烟雨偏宜晴更好,约略西施未嫁。”无疑是福州人的文化共鸣。
隔湖,华林路门楣78号华林寺,宋高宗赵构曾御书“越山”“环峰”刻石于寺。傲立千年,意义早已超出建筑本身,榫卯交互,以活化石的姿态,际会闽都文化厚重。
近处,北环中路门楣——9号镇海楼。明洪武年间,为防御倭寇入侵,镇守一城安宁,驸马都尉王恭跨山而建。“百年风云梁头过,气宇轩昂诗春秋”,镇守闽都屹立不倒的文化高度。
鼓楼传奇门楣,何止于此。杨桥路17号林觉民、冰心故居,家国情怀与文学力量交相辉映;华林路11号西湖宾馆,从龚氏家族的“三山旧馆”走来,接待无数政商名贵,得各界名人赏识,百年来,始终鸿儒盈门……
鼓楼门楣,天悦传续
龙腰、华林路,西湖公园、镇海楼,皆是保利·首开 天悦二期周边路标。
此地,屹立鼓楼芯、西湖圈,属三山重地、八闽都芯,拥萃鼓楼繁华,延续鼓楼记忆,于未来,便是一张封藏的鼓楼门楣;与西湖公园湖光和鸣,“春看杨柳夏赏荷,秋来菊黄冬有梅”,曾经闽王的后花园,如今亦是西湖大家的后花园;环四周,瞰屏山四季翠色、望镇海楼肃穆庄严、揽华林寺古韵悠悠……纵横古今,静看榕城千年文脉馥郁流芳。
福泽天下,州秀古今,每个时代都会涌现出新的传奇,三里西湖,文化基址,新的文化坐标——屏山悦隐,传续鼓楼门楣,建筑新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