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点亮世界遗产保护的华夏之光——

我国为世遗保护提供“中国方案”

N央视 新华

五千年文明璀璨,华夏大地上独特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守护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极大地推动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为世界遗产保护合作提供了“中国方案”。这些散布在华夏大地上的世界遗产,不仅成为中华文明的生动见证,也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文明进程中

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指出,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增12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目前共有55项世界遗产,与意大利并列世界第一。从纵贯八省份的“中国大运河”到横跨四省区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从“土司遗址”到“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这些根植于中国的世

界文化遗产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生态兴则文明兴。在推进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各地通过出台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大对自然遗产保护力度。武夷山是我国四个“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之一,山区内集体土地占比达到66.6%。如何在保护中发展?当地没有实行简单的区内人口迁移的策略,而是积极探索保护区域内居民与自然环境和谐共

处、共同发展的保护方案。将区域内居民生产生活面积控制在10%左右,以茶叶等经济作物替代传统的砍伐,以此实现武夷山国家公园90%面积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地处江苏的黄(渤)海候鸟栖息地是我国第一处滨海湿地类“世界自然遗产”,2019年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当地划出720亩专用地,通过生态修复、制定管理细则,打造了国内第一块固定高潮位候鸟栖息地。两年来,来这里栖息的鸟类新增22个种类,达到410种。在

全球沿海区域潮间带栖息地的消失和退化的大背景下,这里的候鸟种群数量不降反升,成为自然遗产生态修复的“中国样本”。

在着眼国内世界遗产保护的同时,我国还积极参与国际保护行动,先后开展了柬埔寨、尼泊尔、缅甸、乌兹别克斯坦等国文化遗产修复工程等,在肯尼亚、埃及等20多个国家开展多项联合考古,为世界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文化遗产国际合作的中坚力量。

7月16日,第44届世界

遗产大会将在福建省福州市开幕。本届大会将审议2020年和2021年两个年度的世界遗产项目,还将聚焦世界遗产保护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集思广益,提出应对未来挑战、促进实现《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战略目标和世界遗产均衡、可持续发展的新共识和新倡议。

秉持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我国将以此次大会为契机,与各国就世界遗产的保护开展深入合作交流,共同为世界遗产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