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罗丹凌石磊磊见习记者陈琦文/图
福州有2200年的建城史。《史记》中“汉五年,立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就是这段历史的开端。然而因为史料有限,闽越国一直保持着神秘的色彩,不少文化名人都在考证和梳理闽越国的历史文脉。
伴随着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福州举办,从今日上午9点开始,三块来自屏山地铁站的汉代陶制铺地砖将正式亮相冶山春秋博物馆,和市民见面。它们也为世人了解西汉时期闽越国的建筑,提供了重要参考。
探索古河道发现西汉铺地砖
在福州出土的西汉建筑遗存,包括板瓦、筒瓦、瓦当、古井等。在屏山地铁站发掘的陶制铺地砖则是首次公开在博物馆中展出。
三块铺地砖均为残砖。其中两块是红硬陶长方形铺地砖,一块是灰硬陶单排双线菱格纹砖。厚度从3.3厘米到4厘米不等。
福州市考古队的张勇表示,2013年在对地铁1号线屏山站车站主体考古时,他们挖到一条东西走向、宽约10米的河道,这条河道连接
着西湖和冶山。在河道的西汉地层,他们发现了数十块陶制铺地砖与铁锚。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派遣大军进攻闽越地,“繇王居股”等杀死余善,献城归汉。张勇推断说,当时的闽越被灭国迁众,冶城内的大量建筑被破坏,这些废弃的铺地砖也被扔到了河道里。
上世纪90年代,在屏山的省建行工地内也发现了铺地砖,但数量不及2013—2014年这次发掘的多。
铺地砖工艺或揭秘遗存年代
在武夷山闽越王城博物馆,同样有展出汉代的铺地砖,但大部分都带着纹饰,而且以青灰色铺地砖为主。
闽都学者、闽江学院的杨琮教授告诉记者,红砖和青砖在烧制工艺上是有区别的。
红砖工艺中缺少了一道湆(qì)窑工艺;青灰砖烧制的后期,工匠会在窑中加水,陶砖就会呈青灰色,砖体更为坚硬。
那么为什么冶山会发现红砖和灰砖两种不同的铺地砖呢?
杨老师表示,闽越国有近百年的历史。在建造宫殿之初,生产水平有限,使用红砖为主。到了后期改建、修缮时,带纹饰的灰硬陶砖就出现和增多了。他推测说,工艺较粗简的红砖出现,也
从侧面反映福州闽越国时期的城市遗存时间早于武夷山的城村汉城遗址。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铺地砖分为室内砖和室外砖,室内比较细腻,而室外比较粗糙。
□小贴士
用立体影像技术让市民体验考古
冶山春秋博物馆内展示的上百件文物中,有不少是首次和市民见面。其中,来自屏山地铁考古工地的文物首次大规模亮相。
据福州市名城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上述的硬陶铺地砖,还有西汉的灰硬陶钵、隋唐时期的泥质灰硬陶莲瓣纹瓦当、唐五代的青绿釉瓷、宋代的青灰釉高足灯、清代的青花瓷碗等。
比如隋唐时期的泥质灰硬陶莲瓣纹瓦
当,这是在冶山一口古井遗存中发现的。这种样式属于寺庙等大型公共建筑,这也证明了唐代在冶山周边有大型建筑群。
为了方便市民了解这段历史,博物馆内采用了立体影像的方式,让市民通过影片,了解闽越国的历史文化。此外。在冶山“地书”展区,市民还可以体验考古人员是如何在地铁屏山站不同文化堆积层中找到冶山遗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