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22处遗产点解码泉州世遗

历经千年,宋元中国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遗存在泉州仍然得到精心呵护,活化利用

石湖港码头附近的万寿塔,是宋元时期海洋大通道的最主要航标

近千年的洛阳桥,现仍供行人来往

草庵摩尼光佛造像

九日山祈风摩崖石刻

N海都记者 陈晋 柳小玲 田米文/图

7月25日傍晚,“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正式成为中国第56处世界遗产。与海相伴,向海而生,有着上千年的海外交通史的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10—14世纪,中国历史上的宋元时期,泉州港以“刺桐港”之名驰誉世界,成为与埃及亚历山大港媲美的“东方第一大港”。

历经千年,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遗存在泉州仍然得到精心呵护,活化利用。进入新时代,“一带一路”倡议赋予这些遗存新的活力,也给泉州带来新的机遇。

泉州市舶司:见证海洋对外贸易的繁荣

泉州的22处遗产点存在密切的功能、社会、文化、空间关联,体现了当时海外贸易的整套流程。其中,1087年在泉州城南晋江江畔处设立的泉州市舶司,是宋元国家政权设置在泉州管理海洋贸易事务的行政机构,见证了一段波澜壮阔的泉州海洋对外贸易的繁荣岁月。

泉州市申遗办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泉州市舶司运行期间,泉州与海外贸易市场形成了稳定的关系,中西方交流由经贸延伸到文化、社会、宗教方方面面,泉州港与近百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出口丝绸绢缎、瓷器、茶叶、铜铁制品等大宗货物,进口各色香料、胡椒、宝石、珍珠、象牙、犀角等货物。

“泉州市舶司的设置,标志着泉州正式成为开放

的国家对外贸易口岸,对宋元泉州的经济繁荣、文化交流以及海洋贸易各参与方的共同发展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反映出泉州港口依托于庞大国家机器的独特属性。”该工作人员说,为了发展对外贸易,当时,泉州市舶司的官员每年都到位于古城西北7公里的九日山参与航海祈风典礼,一年冬夏两季,祈佑海上商舶顺风平安。

如今,九日山上的10方祈风石刻,最早的为1174年(南宋淳熙元年),最晚的为1266年(南宋咸淳二年),成为了宋代在泉州负责海外贸易管理的国家专员、地方官以及皇室成员等为海外贸易商舶举行祈风仪式的见证,这是世界仅存的为往来商舶祈求顺风与平安的文字记录。

六胜塔、万寿塔:古代航海导航体系

海上贸易运输离不开航海标志的指引。这其中,六胜塔、万寿塔可以体现泉州在宋元时期海商贸易雄厚的经济实力。

位于泉州湾中部石湖半岛北端金钗山上的六胜塔,是一座仿木楼阁式石塔,始建于宋政和年间,是当时商船经泉州湾驶入晋江、洛阳江沿岸内河港口的重要地标。作为泉州港江海交汇处的主航道航标塔,迎送着各国的远洋轮船,照亮通向世界的海上丝绸之路。

而在不远处则是万寿塔,是泉州湾海岸的制高

点、古时“海洋大通道”的最主要航标,建于泉州海洋贸易鼎盛的南宋绍兴年间,建造于宝盖山上。“这一时期恰好是泉州港海外贸易走向兴盛的重要时期,它与六胜塔两座航标塔遥相呼应,是中外商船导航的地标,也是护佑商旅的精神寄托,构成泉州港独特的古代航海导航体系。”泉州市申遗办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六胜塔、万寿塔均是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运输网络的代表性遗产,体现了宋元时期泉州多元社会结构对海洋贸易的贡献。

香料、瓷器:见证宋元时期商贸繁盛

700多年前,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记中写道:“刺桐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这里,货物堆积如山……”

泉州市申遗办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在对外贸易商品中,瓷器和香料交易数量巨大。宋元时期是德化窑业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期,在10—14世纪,瓷器成为以“外销为主、内销为辅”的外销陶瓷生产基地。“泉州的商人们通过以市场为导向,‘来样加工’模式也因此诞生。”该工作人员介绍,泉州的博物馆里常见的“军持”,就是东南亚穆斯林的定制品。

香料是泉州海外贸易的另一个重要交易商品。《马可·波罗游记》描述,元代运抵泉州的胡椒数量相当可观,从亚历山大港运往西方世界各地的胡椒,不过是泉州港总量的百分

之一。可以说,刺桐城里氤氲着香料与药材的芬芳。

据《宋史》记载,从事香料贸易的既有泉州本地人,也有许多来泉的外国人。到泉州从事海外贸易的大食商人蒲罗辛“造船一只,般载乳香投泉州,市舶司计抽解钱三十万贯”,因其贡献巨大,宋廷甚至授他“承信郎”官职。由于有利可图,宋元时代,都在泉州设立市舶司,以加强对香料等进口商品的管理和税收征解。

1974年,泉州湾后渚港出土的宋代古沉船上,发现遗留有降真香、沉香、檀香、乳香、龙涎、胡椒等香料,包括玳瑁、槟榔等达4700多斤。这些考古发现,足以证明宋代福建海上香料贸易的辉煌,以及泉州在宋元时期商贸繁盛的景象。

千年繁荣盛景当今依然有迹可循

泉州是一座“藏宝之城”,拥有丰富的文化和自然遗产资源。如何保护和利用好这些自然珍宝、文化瑰宝?

在商贸鼎盛阶段,泉州曾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商贸易,在泉州留下的相关遗存有港口、沉船、市舶司、瓷窑、瓷器等与远洋贸易相关的遗迹遗物。为服务海外贸易,泉州还建造了100多座石桥,其中,洛阳桥最为出名。“当时洛阳桥的造价,今天折合人民币高达40多亿元,可以说,从政府到地方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服务海外贸易。”上述工作人员说,为了保护好近千年的洛阳桥,桥面已经禁止机动车通行,但市民依旧可以在桥上来往。

如今,泉州市以申遗为抓手,全面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共管、社会参与、司法监督”的良好工作格局。泉州22个申遗点保护状态和保护管理机制

有显著提升,并带动全市文物保护水平进一步提高。

此外,泉州用法律和制度为文化遗产穿上“铠甲”,率先实施文物保护立法。2017年1月1日,《泉州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条例》正式施行,成为泉州市第一部地方性法规,也是全国第一部海丝文化遗产保护法规。2018年1月,泉州颁布实施《泉州市市区内沟河保护管理条例》,2019年1月颁布实施《泉州市中山路骑楼建筑保护条例》。

如今,泉州市正在制定《泉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并通过实施文物数字化建设,建成泉州市不可移动文物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一站式、移动化文物档案管理;建设并在22个遗产点推广智慧讲解系统,下一步将向对外开放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推广等,让更多的文物“活起来”。

□新闻链接

记者从泉州市政府了解到,泉州市现有3785处不可移动文物,涵盖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五大类;可移动文物方面,截至2016年底,共登录41200余件/套藏品;非遗方面,目前泉州市拥有世界级非遗名录5项(南音、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送王船习俗、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国家级代表性项目34项、省级99项、市级262项、县级505项,成为全国唯一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部三大类别“非遗”名录(名册)的城市。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