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1版:闽南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泉州市舶司遗址见证“东方第一港”

这是中国迄今发现的唯一一处古海关遗址,设置于宋元祐二年(1087年),是宋元时期管理全国海洋贸易事务的行政机构

泉州市舶司遗址

海都讯(记者杨江参田米文/图通讯员黄忠族方丽艳)在“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中,泉州市舶司遗址是我国迄今发现的唯一一处古海关遗址,对保护和修复中国海关历史物证,传承中国海关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这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这里,货物堆积如山……”13世纪时,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如此描述泉州。泉州是10—14世纪世界海洋贸易网络中高度繁荣的商贸中心之一,作为宋元中国与世界的对话

窗口,展现了中国完备的海洋贸易制度体系、发达的经济水平以及多元包容的文化态度。其中,2020年刚考古发掘出来的泉州市舶司遗址,也是中国目前所仅见的古海关遗址,见证了这一段繁荣的贸易历史。

泉州海关工作人员介绍,泉州市舶司设置于宋元祐二年(1087年),是宋元国家政权设置在泉州管理海洋贸易事务的行政机构,其设置标志着泉州正式成为开放的国家对外开放口岸。市舶司专掌番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以来远人,通远物,也就是承担船舶管

理、货物监管、征税缉私、招徕迎送等现代海关、商务、港务、外办等职能。泉州市舶司历经两宋、元、明三朝,于明成化八年(1472年)迁置福州,前后达385年之久。

据海交史专家、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馆长丁毓玲馆长介绍,泉州市舶司一经设立,给当地海商提供进出口贸易便利,给朝廷带来巨大的财富,泉州市舶收入占当时全国市舶收入的一半。

泉州市舶司见证了泉州在宋元时期“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涨潮声中万国商”“船到城添外国人”“梯航万国”的繁荣景

象,目睹了泉州港崛起为“东方第一大港”的辉煌。据《泉州海关志》记载,宋元明三代对海外贸易管理严格,国内外商人从泉州港出海或靠岸,必须先赴市舶司登记,凡从海外运货抵港,要先经市舶司抽分博买,即征收关税,否则没收船货并治罪。在宋初,泉州已是“蕃舶之饶,杂货山积”。在元代泉州海外贸易更是达到极盛,泉州对外通商的国家和地区由南宋时的58个增至98个,进口商品以香料、药物为主,出口商品则以丝织品和瓷器为大宗,最多时进出口货物在400种以上。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