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饮酒时会玩一些游戏,既促进大家的互动,又考验思维、躯体的敏捷性。
比如猜枚令,手里握一些小东西,可以是钱币、棋子、花生、莲子等等,握于两掌之中,然后任出一掌,让对方猜测枚数或颜色。
猜枚源于射覆与藏钩,古人也称“猜”作“射”;“藏钩”是参加游戏的人分成两队,一队藏物,一队猜谜,以能否猜中分决胜负。唐朝诗人李商隐《无题》诗中,就有描写“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的情景。
唐代还流行一种抛打令,类似于今天的击鼓传花,在酒宴上来回传递香球、酒盏、花束、柳枝等行令器物,并在抛打乐曲的伴奏下,载歌载舞。临近尾声时,传递器物的次序逐渐被打乱,香球在宾客中间飞舞穿梭。最后,被香球或杯盏等物击中身体者,就要持之作舞,或者代饮罚酒。白居易在《醉后赠人》中描绘“香球趁拍回环合,花盏抛巡取次飞”,大家一面起舞,一面抛打,场面非常欢乐。
魏晋人到水边参与“流杯曲水之饮”,也是一种独特的酒令。
东晋文人会饮逸事,当属书法大家王羲之的“曲水流觞”。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上巳日,王羲之邀谢安、孙绰等名士42人,在绍兴兰亭清溪边举行祈福禳灾的“修禊”仪式后,将装满酒的觞(古代称酒杯为觞)放在溪中,由上游浮水徐徐而下,赋诗并饮酒。据史载,在这次游戏中,有11人各成诗两篇,15人各成诗一篇,有16人作不出诗,各罚酒三觥。王羲之将大家的诗集起来,乘兴作序,写下了举世闻名的《兰亭集序》。
除了游戏,古人还会在酒宴上,以文字令来助兴。比如《红楼梦》里,写到史湘云出酒令,要求一句古文,一句旧诗,一句骨牌名,一句曲牌名,且要一句时宪书(即日历)上面的话。这种酒令是复合令,里面包括了许多种酒令规则,十分刁钻古怪,是极不容易的酒令。
此外还有顶针令(类似于成语接龙)、颠倒令等,其中,颠倒令以两字颠倒作诗句,如苏轼与其同僚在翰林令酒时所行的酒令:有似无,仙子乘风游太虚;无似有,掬水分明月在手。
早在殷周变革之际,周公就在《尚书·酒诰》中留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份禁酒令,他反感商纣王时期那种“庶群自酒,腥闻在上”的颓废社会风气,有鉴于其王亡国的教训,故规定民间无故不得“群饮”,违者则“尽执拘”,平时则只许在特定礼仪场合、在遵守饮酒之德的情况才可畅饮。
禁酒令的精神后来得到不断的重申,西汉初年的汉文帝时期便是如此。据《汉书》载,汉文帝曾下令:“三人以上无故群饮,罚金四两。”
此外,汉代还规定饮酒必须在白天进行,因法律“禁民夜作”。
然而东汉起,酗酒之风兴起。因当时“察举选官”,有大官推荐,才能入仕、升官,士人游走于权门,终日宴饮,各种酒桌恶习开始流行。
鉴于东汉末期世风颓废、饮酒无度,三国时,曹操、刘备、孙权都禁酒。曹操和孔融争辩说:“饮酒丧德,为正世风,所以要禁酒。”
宋代也曾出过禁酒令。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赵匡胤下令:“少年无赖辈相聚蒲博、饮酒者,邻里共捕之。”
宋代王安石变法时,禁止私酿,设官酒库垄断经营。直到变法失败后,才允许民间酿酒。
王安石本人不喝酒,名臣包拯曾宴请司马光和王安石,举酒相劝,自称从不喝酒,也勉强喝了。王安石却不为所动,始终没喝。
元明清禁酒为何不成功
元明清三朝也都曾厉行禁酒。
元世祖在1283年下令:“有私造(酒)者,财产子女入官,犯人配役。”1290年,将处罚变成“犯者死”。可酒税是政府重要收入来源,每年达469.159万锭白银。且元朝高官嗜酒,一次宫廷宴会便需60人倒酒。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下令:“无得种糯,以塞造酒之源。”连糯米都不让种。名将胡大海之子触犯禁酒令,朱元璋不顾胡大海正领军出征,直接杀了其子。可明代宫廷却有酒醋面局,是八大局之一。
清代康雍乾都下过禁酒令,乾隆为节约粮食、体恤农民,禁西北五省(直隶、河南、山西、陕西、甘肃)酿酒,名臣孙嘉淦上书反对,称高粱不便储存,农民靠酿酒补贴生活,禁令反让他们变穷。乾隆只好大幅度修改了禁令。
历代禁酒不成,因出发点是节约粮食、避免饥荒,从没想过如何提高百姓的精神生活质量,如何解决他们心灵的需要。元明清三朝商品经济发展,个体开始觉醒,急需政策、文化、法律等提升。可三朝都以遏制为主,人们看不到发展方向,只好醉生梦死,沉溺在享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