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林星宇
小娟是一名新高一学生,开学报到当天,一家人起个大早要送小娟去上学,但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临出门时,小娟全身颤抖,肌肉僵硬,甚至还尿失禁了。
其实事情并不是突然发生的,早有征兆。在确定高中录取学校之后,小娟多次向父母表示不愿意去这个离家非常远的A高中,她不想住校,希望奶奶能在学校附近租房陪伴她上学。但父母简单粗暴地拒绝了她的需求,在极度担心和恐惧下,发生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父母带小娟找到了叶德琴老师,逐渐了解到孩子内心的真正想法……
学业——
“我的成绩就更没得救了”
小娟所就读初中是非常好的学校,她也挺努力,但中考没考好,高中要去一所不那么好的学校,她认为自己没有未来了。母亲说,高中三年不好好读,如果没有考个本一,就不用读了。小娟压力更大了。
小娟初中时数学和英语老师总是说教她,她因为讨厌老师而不好好学习,成绩受到影响。叶老师耐心地开导她:“过去的事情没办法重来了,在初中没有对自己好好负责的部分,在高中三年应该要有所改变。”叶老师认为,家长不应该一味加压,要了解孩子的想法,跟孩子分析以往的问题,从而引导孩子做出改变,抱乐观的态度跟孩子谈谈学校和新学期,给孩子以信心,说些欣赏和鼓励的话语鼓励孩子、给予孩子希望。
新环境——“我听说……”
A高中除了离小娟家远之外,她还听同学说A高中附近都是工地,学校周边的人员混杂,还有一片小树林,经常发生一些治安问题。
叶老师说,小娟通过道听途说得到的信息并不是真实、客观的。父母可以带她了解学校的历史、曾经出过的名人,以及师资情况等,客观的分析,让她对学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及针对她所担心的安全问题,缓解她的焦虑和恐惧。
家庭——
“有病的人才要看医生”
叶老师说:“父母都爱孩子,只是有时候方法错了,以为照顾好生活起居,让孩子安心读书就足够了。小娟初中离家很近,每天一回家就
有奶奶煮的热乎的饭菜,衣服都是奶奶帮忙洗的,长期的依赖也使她对寄宿生活充满了恐惧。更主要的是,她内心的需求从没有被父母关注过,在初中阶段,小娟就因学业压力,提出想去看心理医生,但父母以一句‘有病的人才要看’搪塞小娟。在小娟出现尿失禁时,父母对她也没表示理解,父亲甚至说:‘这么大的人,还害怕开学,太不像话。’”在需要父母支持和陪伴的时刻,她没有得到,久而久之,她产生了对学业的迷茫、对未来的恐惧……
小娟的爸爸是个医生,妈妈是单位中层干部,他们很清楚孩子青春期的生理特点,但对孩子的心理却茫然无知。叶老师表示,小娟都到了青春期,父母还要求她晚上睡觉以及洗澡都不可以关门,即使关门也不让上锁,每次去她的房间是很随意的,无形中就侵犯了孩子的空间领域,青春期的孩子是需要隐私空间和自尊感的。
专家点拨:
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
叶老师表示,在开学之始,中小学生所表现出的明显的不适应新学期学习生活的非器质性的病态表现,被称为“开学综合征”,又叫“开学恐惧症”。生理上多表现为:失眠、嗜睡及一些查无原因的头晕、恶心、腹痛、小便失禁等;在心理上则多表现为:记忆力减退、理解力下降、厌学、焦虑、上课走神等。
叶老师认为,这些表现都是人潜意识的心理防御机制,将一些不愿面对的、不认同的、被压抑的、不愉快的负性情绪转换成一些躯体症状,并会持续较长时间。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及时、耐心地与孩子沟通,尽早地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