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江苏15岁中学生因琐事,刚入学5天就被同学殴打致死的消息引起社会的广泛讨论。近年来,青少年校园欺凌现象时有发生,触动着社会的神经。海都邀请福州市青少年心理服务中心副主任叶德琴老师,以实例剖析校园欺凌背后的原因与对策。
“被隐藏的伤害”
小文是一个12岁的女孩,她长相姣好,成绩中上,但性格内向、家庭情况较差,刚上初中就被同学以言语或肢体方式欺凌。这样的经历给她带来了恐惧:白天吃不下饭,晚上总是梦魇缠绕,久而久之日渐消瘦,成绩直线下滑。
她的父母都是环卫工人,在向父母求助时,换来的却是一顿痛骂,“怎么都不欺负别人,就欺负你?肯定是你自己的问题!”她也尝试过向老师求助,老师并没有太重视:“同学之间开玩笑也是正常的,不要太敏感!”小文非常失望,她不知道还能向谁求助,甚至动起了轻生的念头。
叶老师告诉记者,受欺凌者通常内向、不善表达、自卑。经常因形象或生理缺陷等受到欺凌者言语、肢体、网络以及心理上的攻击。而“欺凌者”往往擅长伪装,学生对欺凌的界限模糊,父母以及老师容易忽略、或抱着“小事化了”的心态,这都导致“受欺凌者”关上心门,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孩子们所经历的是难以言说的“被隐藏的伤害”。
叶老师表示,“欺凌者”也同样值得关注,他们通常自我控制能力差,家庭教育也存在一定问题。欺凌者出现攻击行为时,他们并没有受到严厉的教育,或者在父母打骂中成长,他们在家庭中受到的伤害也是同等被隐藏的。
不能总靠悲剧来提醒
叶老师告诉记者,不能总靠悲剧来提醒社会关注校园欺凌。“当孩子的正常需求没有被满足,他又不知道如何正确进行自己的情绪表达,就会导致欺凌行为的出现。”
同时,家长也要注意子女的日常状态。当孩子发出“求救信号”时,是“及时止损”的最佳时期,一定要耐心倾听,家长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能否对校园欺凌说“不”。而对于欺凌者的学生家长,一定要重视并积极共同应对。
家长应及时与老师取得联系,做到“家校合一”。作为老师,首先要重视,其次应采取及时有效的反制措施,可以针对发生在班上的欺凌行为设立班规,教育与惩罚并重。学校也应成立专门的防治委员会、规定具体的惩戒措施。
生命教育刻不容缓
“预防比事后干预更加重要。”叶老师表示,校园欺凌事件通常发生在偏僻角落,这就造成学生欺凌行为难以被发现,这便需要将预防的种子植入学生的心中,增强学生的预防意识和能力。
在校园中适时开展多种形式的生命教育课程,引导学生增强调控心理、应对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针对校园欺凌,组织主题活动,通过情景模拟、辩论、校园剧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知道欺凌的危害,知晓基本的法律边界和行为底线,养成遵规守法的良好行为习惯。
叶老师还强调,被欺凌者以任何方式求助,一定要保证自己不受二次伤害。不要当着施暴者面或者公开地以“告状”的方式寻求老师的帮助,容易刺激到施暴者,从而再次受到伤害。当求助家长和学校都无效果时,可以选择报警的方式保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