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诺贝尔文学奖能让普通人也能点评两句,那化学奖因为太过高深,给人的总体印象,还是“高高在云端”。实际上,化学奖的科研成果,早已融入到普通人的生活之中。
不妨看两个例子:——手机电池
想象一下,如果手机必须要插电才能使用,拔下插头就会断电,还会出现当今“一机在手走遍天下”的科技进步吗?没错,将手机从插座中解放出来的“功臣”,正是锂电池。
2019年10月,“锂电池之父”古迪纳夫、现代锂电池的发明者吉野彰和在锂电池领域有着开创性研究的威廷汉分享了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诺奖官网给的理由是:“他们创造了一个可充电的世界。”
——塑料
牙刷、外卖盒、手机壳、飞机零件……可以说,塑料已经融入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但是,当我们“理所当然”地使用这些不起眼的塑料制品时,可曾想过,他们都来源于高深的理论,而且并不久远。
1953年,因在高分子化学方面的贡献,德国科学家施陶丁格获诺贝尔化学奖;1963年,意大利科学家纳塔、德国科学家齐格勒因合成高分子塑料,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除了这两个例子之外,包括已在医院普及的“核磁共振”技术、装点夜幕的霓虹灯等,都是诺奖成果应用于实践的典型例子。
如199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伊格纳罗所言,“摘取诺贝尔奖的任何科学发现都不应束之高阁,而应普惠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