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昨日是重
阳节,处处洋溢着尊老敬老的节日气氛。
在古代,重阳这一天,人们会登高望远,遍插茱萸、赏玩菊花、喝菊花酒。有些习俗仍延续至今。
“重阳节”对于古人还是个神奇的节日,因为这个日子有两个“九”。在古文化中,“九”又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重阳节也被称为“祝寿节”。人们常常尊称年纪很大的人为寿星,其实,天上真有一颗星,叫作寿星,也叫老人星。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中就写道:“衡山苍苍入紫冥,下看南极老人星。”
今天的《史话》就带您穿越千年,先品味古人的重阳节情怀,再观赏同一片天空中的老人星。
最早重阳节或是祭祀仪式
重阳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甚至更久远的远古时代,最早是作为祭祀活动而存在的仪式。一种观点认为,重阳节由远古先民对火的崇拜演变而来,这可以在江南部分地区的重阳祭灶习俗中找到佐证。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家,千百年间,在劳作中,通过对季节、作物生长节律以及月相、星象周详而准确的观察,人们创造出了一种阴阳兼顾、日月并行的独特历法。
依照这部历法,九月初九日恰逢仲秋之时,将这个日子定为节日,显然有庆贺收获、放松休憩的意思。这是一年之中最好的一段时光,溽热消退、秋高气爽,加之相对闲暇,故多有饮宴。
早在曹魏时期,魏文帝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这样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九九,音同久久,借助这个美好的日子,聚会享宴,以寄托长久。
从插茱萸避祸到喝菊花酒延寿
中国古代文人对重阳节异常重视,这从相关文章、诗作数量之多可以印证。其中唐代诗人王维的那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最为有名: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那么,重阳为何插茱萸登高?重阳节为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名重阳,也叫重九。在古人看来,孤阳不生,独阴不长,重阳节其实是一个大凶的日子,需要辟邪消灾。插茱萸最初是为了避祸,因为茱萸气烈,有特异的香气,类似端午挂蒲艾。
南朝吴均所著的《续齐谐记》有这样的记载:“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意思是说,桓景一家人每人做了一个小袋子盛上茱萸戴在胳膊上,然后登高饮菊花酒,躲避了灾祸。桓景是东汉人,由此看来,重阳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的风俗,早在两汉时期就已经完全定型。
而西汉刘歆所著《西京杂记》对此也有记载:“戚夫人(刘邦宠妃)侍儿贾佩兰,后出为段儒妻,说在宫内时,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赏菊、饮菊花酒,与重阳节关系最为紧密的植物非菊花莫属。到了宋代以后,文人墨客更喜欢写黄花(即菊花),茱萸就很少有人写了,因为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对重阳的
关注重点,渐渐由避邪驱灾转向延年益寿。当时古人在花的选择上也越来越趋近于迎祥,而不是驱邪。
民间还有说法,称菊花为“延寿客”,茱萸为“辟邪翁”。
吃花糕习俗未能流传下来
据《析津志》记载,元大都时代的百姓过重阳节是要吃糕的,市上有小贩做了叫卖的,也有做了相互馈赠的。但《析津志》没有说糕中是否有菊。
明末人著作的《帝京景物略》中记载:“九月九日,载酒具茶炉食榼,曰登高。……面饼种枣、栗其面,星星然,曰花糕。糕肆摽彩旗,曰花糕旗。”于是似可推断:从元大都时代到明末,重阳节吃的糕都是花糕。
不过,重阳食花糕,没能像上元吃元宵、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一样流传下来。
才子王勃与重阳节的趣事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代文学家王勃的《滕王阁序》,创作背景非常有趣。
一年重阳节,王勃去交趾(在如今的越南境内)探望做县令的父亲,途经洪都(如今的江西南昌)时,正好遇上都督阎伯屿为庆祝重修的滕王阁落成,宴请文人雅士和宾客朋友,王勃也加入到聚会当中。
其实阎伯屿想借这次宴会,提携自己的女婿吴子章,他事先让吴子章写好一篇关于滕王阁的序。在宴会当天,阎伯屿故作姿态,请来宾现场为滕王阁作序,大家因事先无准备,所以都托词不作,他正打算把女婿的序拿出来炫耀,没想到王勃很不给面子,当场挥毫疾书。
阎伯屿很不高兴,愤然离席,回到屋内更衣,但他又不甘心,专门叫人去看王勃写的内容,并复述给他听。起初阎伯屿对王勃的序不以为意,但是当他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后,惊呼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
古文化中“九”是神奇的数字
重阳节,又被称为“重九节”,因为这个日子有两个“九”。其实,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九”是一个神奇的数字,直到如今,人们还将“九”视为吉祥、尊贵的象征。
《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一”和“九”一头一尾,是天地之间最为重要的两个数字了。
古人对“一”的崇拜,很可能是出于原始混一的观念,与“一”有关的神话,往往都与开创之地位有关,如宋之前,皇家祭祀的最高神被称为东皇太一,宋之后,才被玉皇大帝所取代。
相较而言,古人对“九”的偏爱,则是执其另一个端,充满了对远方的幻想。在古人看来,“九”既是“终”,又是“无限”之始,所以李白诗曰:“疑是银河落九天”,王涯《汉苑行》也有诗句曰:“二月春风遍柳条,九天仙乐奏云韶”,等等。九天之上、九泉之下、九霄、九幽等,都是用“九”表示无限高远,深不可测。
古人往往以“九”来表明数量极多,以夸饰自己所要表达的意义,如“九曲黄河”“九牛一毛”“九死一生”等成语,其中的“九”都是“极多”的意思。此外,“九”还有着谐音“久”这一优势,通过数量上“九”的强调和重复,又有着“长久”的寓意,从而更受到古人的喜爱。
□冷知识
天上有颗“老人星”你知道吗?
人们常常尊称年纪很大的人为寿星。实际上,天上真有一颗星,叫作寿星,也叫老人星。
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天文科普专家修立鹏介绍,船底座α星在我国被称为老人星,它是一颗恒星,呈青白色,是全天第二亮星,仅次于天狼星。
“由于老人星的位置太偏南,理论上讲只有在北纬37°以南的地区才能看到,要想仔细观测最好还是到北纬32°以南的地区,这个纬度基本上跟我国的长江流域相对应。正是因为它太过于靠南,在我国北方很多地区不容易看到,因此人们也常将它称作‘南极老人星’‘南极仙翁’。”修立鹏说。
据史料记载,我国古代在重阳节这一天有祭祀老人星的习俗,古人认为在此日看到老人星就会给人带来吉祥和好运。
《后汉书·礼仪志》中记载了东汉时期的汉明帝曾主持的一次祭祀寿星的仪式。他亲自奉献供品,宣读表达敬意的祭文,同时还安排了一次特殊的宴会,到会者全是古稀老人。他宣布普天之下,只要年满七十岁,无论贵族还是平民,都有资格成为他的座上客。盛宴之后,皇帝还赠送了酒肉、谷米和一柄做工精美的手杖。敬奉天上的寿星和人间的长寿老人,这个习俗在汉明帝之后一直保留了下来。
“今年10月至来年2月都可以观测老人星,10月中旬的最佳观测时间是凌晨5点,每向后一个月,最佳观测时间提前两个小时。”天文教育专家、中国天文学会会员赵之珩说,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感兴趣的公众可在日出之前登高远望南方偏东的低空天区,会发现,有一颗发着白色光芒并且闪烁的亮星,它就是天狼星。从天狼星向下看去,在地平线上方不远处,能在近地的光污染中找到一颗亮星,这就是老人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