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北京晚报看展览北京青年报
编前:“买买买”……带着数不清
的商品和摸不清的规则,一年一度的“双十一”网上购物节拉开帷幕了。
“双十一”说到底就是利用特殊的日子兜售商品。其实,现代的这些营销策略,古人早已玩得出神入化,把每个节日都当成购物节,打广告、搞促销、请名人带货……自古以来,商家就将买家的心理拿捏得妥妥的。
古人买买买起来,也许比我们现代人疯狂多了。从古代的集市到今天的网上购物,一买一卖之间,岁月变迁,经济发展,不变的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
节令生意各种买买买
古代既没有电商,也没有现在随处可见的超市和大卖场,古人购物是在当时比较流行的“集市”,即人们约定一个日子,聚集到某个固定场所进行商品交易。一般认为,集市大约起源于殷、周时期。
古代每个节日几乎都被商人利用来做“节令生意”,举办属于古人的“购物节”。这之中,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七夕节、中元节的集市最为热闹。
春节人们往往要置办大量年货,所以每年腊月就会有专为出售各种过年必备品而举办的“腊月集”。
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就记载:“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帖子。卖干茄瓠、马牙菜、胶牙饧之类,以备除夜之用。”
春节后,元宵的购物节也称“灯市”,以卖花灯为主。
古时寒食节在清明节之前,两个节日连在一起过,正好七天左右。趁着假期,古人会踏青出游。商家们借机摆出时令糕点,为人们的春游活动备上吃食。
七夕乞巧节,在古代是属于女子的节日。宋代的《醉翁谈录》中记载:“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当时的乞巧市,人多得连车马都过不去,可见女性的购买能力自古就不容小觑。
到中元节时,各地都会举行斋会进行祭祀,唐代甚至将中元节设置成“法定小长假”,放假三天。这三天里,各种各样的祭祀品被摆进集市,而且许多东西在平时是很难买到的。
花式广告醒脑又上头
现代商家搞促销要“打广告”,古代商家的“炒作”手法也有很多,如大声“吆喝”、挂“幌子”、散发“宣传单”等。
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敲锣、打鼓、摇铃等用器物声响叫卖的“声响广告”。屈原《楚辞·天问》中写道:“师望在肆,鼓刀扬声。”意思是说,姜太公曾经在市场卖肉,不断地挥舞屠刀作响。
利用刀声开腔把大家注意力吸引过来,这阵仗够气势,但最简单最普遍的方式是“吆喝”,通称“叫卖”。
宋代商人善于推销商品,叫卖声十分有特点,称为“吟叫”,不仅各有音调,更会附上精心编写的辞章。宋代高承编撰的《事物纪原·博弈嬉戏》中写道:“京师凡卖一物,必有声韵,其吟哦俱不同,故市人采其声调,闲以辞章,以为戏乐也。今盛行于世,又谓之吟叫也。”
这种“吟叫”到明清时已是一种通俗的商品宣传方式。
清代的闲园鞠农专门将各种市声辑撰于《燕市货声》一书,生动的古代广告词醒脑又上头:
“铁蚕豆,大把抓,娶了媳妇不要妈。”
“又解渴,又带凉,又加玫瑰又加糖,不信你就来碗尝一尝,酸梅的汤儿来哎,另一个味呀!”
《燕市货声》里还提到吆喝声配合其他声响共同造势,如耍耗子的“鸣锣或吹唢呐”;磨刀磨剪子的则“分数种,有吹喇叭者,有打铁链者”。
除了各具特色的声响广告外,店面广告“招幌”(招牌加幌子)也是古代商家重要的宣传工具之一。
然而,若以为古代商家只会在原地打广告招揽顾客,那就太小瞧他们了。北宋时期,山东济南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铜版印刷“宣传单”,比英国最早的印刷广告还早了三百年。
营销大咖促销方式五花八门
广告打得再响,价格优惠才是王道,古代商家也深谙这一道理。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秦汉商人已经意识到“贪贾三之,廉贾五之”,意思是贪图厚利的只能赚30%,而薄利多销可以赚50%。所以古代很早就有了“削价”(让利销售)的打折手段。
除了打折,商家们为使货物尽快出手,还采取了五花八门的促销方式,不仅发放“红票”(赠券),更会设计游戏吸引顾客,其中最受欢迎的莫过于“关扑”。
“关扑”以待售商品为赌注(彩头),
约定方式,如抛掷铜钱猜正反面,消费者猜对了可免费或打折拿走商品。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中记载:在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大街关扑,如糖蜜糕、灌藕、时新果子、像生花果、鱼鲜猪羊蹄肉,及细画绢扇……诸般果子及四时景物,预行扑卖,以为赏心乐事之需
耳。”
不过,由于有赌博性质,关扑促销受到宋朝政府限制,并不是天天都可以,只有在“元旦”(即春节)、“寒食”、“冬至”三天,方允许使用。
古人种种购物服务中,最人性化的是饮食行业里的试吃服务“撒暂”,不管客人买不买都先分发一些吃食免费品尝,吃满意了再买。《梦粱录》中记载:“有卖食药香药果子等物,不问要与不要,散与坐客,名之‘撒暂’。”
名人带货玩了两千多年
名人效应自古就有了。春秋战国时,人们就知道可以依靠专家鉴定,来提高商品的销量和售价。
《战国策·燕策二》中讲述了一则伯乐相马的故事。当时有一名贩马的商人在马市连续叫卖了三天,始终无人问津。于是,他便花钱请伯乐来围着自家的马儿看一圈,并且让其走时回望一下。权威大佬一出场,马不仅卖出去了,身价还涨了十倍。
名人带货最出名的莫过于《晋书·王羲之传》中记载的“王羲之题扇赠老姥”。滞销的纸扇因为有了书圣的题字,一时间价格翻了好几倍不说,还立刻成为热门商品,被众人抢购一空。
无独有偶,《晋书·谢安传》中称,东晋著名“男神”谢安为帮同乡推销蒲扇,便拿走其中一把蒲扇,一直随身携带,引得市井百姓竞相购买。
另外,更有不少文人雅士热衷于为自己喜爱的商品撰写好评“软文”。要论文人界的“优质点评能手”,资深“吃货”苏轼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名,其中最“出圈”的是他被贬湖北黄州时所作的《猪肉颂》:
“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人不肯吃,贫人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快递小哥个个武功高强
在古代购物节买买买后,需要对包裹朝思暮想吗?
当然需要,毕竟古代购物节当天门市与摊位的面积都是有限的,货品不一定都会陈列出来,仓储空间也极为有限。所以,一般商家都会有免费送货上门的服务,在古代又被称为“送力”。
这个由商家免费送货上门的服务多用于现货,而更多的古人会选择期货,也就是下了订单,付了预售定金,待商家把货制作完成后,才可收货,这就需要快递配送服务“走镖”了。
因为往往这样的期货都十分贵重,比如珠宝等,作为商家,不得不把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民间的“快递公司”,也就是传说中的私人镖局,因为驿站只允许官方使用。
古代的私人镖局承担了大量的购物节快递包裹,因为需要投入的人力成本巨大,所以古代私人镖局只接受贵重物品的运送。而古代的快递小哥除了会认路和联系客户以外,武功还很高强。毕竟古代治安不如我们现代,动辄出现劫匪,若是不能打,别提保价赔损了,单是保住小命都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