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教育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抑郁症是“矫情病”吗?

教育部明确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

福州市谢维兴名师工作室(心理健康教育)领衔名师 谢维兴

建隆/漫画

N海都记者 张芬

近日,教育部明确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去年9月,国家卫健委也曾发文,要求各个高中及高等院校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显然,学生抑郁症频发、低龄化等现象得到进一步重视。

据人民日报公布的一项最新调查结果,近三成14—35岁青年有抑郁风险,其中,有高抑郁风险的占8.1%,有抑郁风险的占21.4%。

尽管如此,仍有人认为学生抑郁症“就是为了逃避学习在装病”“都是矫情,作”,真的是如此吗?海都邀请心理健康教育名师谢维兴聊一聊关于学生抑郁症的那些事。

学生抑郁症更容易被误解

不说话,双腿不停地发抖,胳膊上满是自残留下的伤痕……这是谢维兴老师第一次见到初中生小Q的样子。“当时小Q已经休学,他的妈妈带他来做心理咨询,经过共同努力,在近三年的持续干预之后,他最终参加了中考,虽然成绩不理想,但至少正常进入一所中职学校。”

小Q从小和爷爷奶奶生活,缺少父母的陪伴,形成了内向、敏感的性格,在小学低年级时,成绩还过得去,进入五六年级后,学习难度增加,由于没有父母的辅导和监督,小Q的成绩一

落千丈,在上初中后,学习任务更繁重,小Q倍感吃力,数次考试都是倒数,他越来越自卑,认为自己一无是处,积压的痛苦让他开始伤害自己。

“不仅如此,表现优异的学生也是抑郁症高发群体。”谢老师告诉记者,一名挺优秀的女生在高三时突发抑郁,在咨询过程中了解到,由于该女生所在的高中是一所知名高中,她身边的‘学霸’比比皆是,所以她给自己定的高校目标是985,但以她当时的成绩,上985高校的概率很低,她又不能接受其他大学,所以在高三

的压力下,女生一夜之间就抑郁了。

谢老师表示,与成年人抑郁症不同,学生抑郁症的表现更容易被误解和忽视,因为伴随着青春期,学生抑郁症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情绪低落,不爱说话,厌学,对任何事情都没兴趣,这很容易被家长认为是叛逆、懒惰的表现;情绪烦躁,爱发脾气,容易和身边的人发生冲突,这时常被误解为正常的青春期;自己伤害自己,甚至自杀,有些家长会以为这只是孩子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要挟他们的手段罢了。

孩子的问题出在家长身上

谢维兴老师表示,从众多学生的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自身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自尊心强,对自己要求高,但又不愿意吃苦,遇到困难就逃避,希望“躺平”就能获得自己想要的。

然而,这是孩子的错吗?谢老师分析,不少家长认为:“我们从小也是挨打挨骂长大的,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这么脆弱?”然而,家长们别忘了,和当年相比,现在的社会环境已发生很大变化,以前父母可以接受孩子任何出路,但现在谁能接受自己的孩子考不上大学?和我们的

父母相比,这一代的父母对教育严重焦虑,容不得失败,容不得孩子输在起跑线,最终这些压力都传递给孩子,孩子也不能接受失败,时刻要让自己被夸奖、被关注,然而最终承受不了任何一点挫败。

谢老师还认为,如今的学生缺乏运动,尤其是城市里很少再见到周末约小伙伴去户外撒欢,课余时间被各种兴趣班和网课填满,学生慢慢地失去快乐。就算不学习,也是窝在家里玩游戏,而手机和电脑又常常是家长的“眼中钉”。无处释放的孩子和家长之间充斥

着矛盾,动不动就是一场鸡飞狗跳的战争。

谢老师提醒,抑郁症防不胜防,做好早期筛查和干预非常重要。学校每学期都会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评,如果出现抑郁倾向指数比较高的学生,学校会第一时间让班主任和家长进行沟通,同时让学生安心,让他们知道任何事都可以找老师或家长倾诉,任何事都有解决的办法。此外,学校对老师进行心理教育培训,能够及时识别学生心理问题,面对突发状况知道如何处理危机。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