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柳小玲 田米 文/图
25日晚7时,一只红色的“蜻蜓”悬停在泉州市区中山公园半空,“蜻蜓”发出微弱的红光,在夜幕衬托下,格外显眼独特,吸引许多散步锻炼的市民朋友凑近观赏。
原来,这是泉籍艺术家吴达新的最新当地艺术作品——《红色的蜻蜓》迎来正式亮灯。这只“蜻蜓”展翅20米宽,立于近10米高的钢柱上,两侧翅膀张开,一副振翅飞翔的姿态。
钢制蜻蜓足足3吨 集合太阳能可供亮灯
“这是我的新作品,一只钢制的蜻蜓,总重量足足3吨,两侧翅膀及中间是由大钢柱组成,其中一侧翅膀是由带有电池的新能源汽车底盘组成,另一侧翅膀则装置了光伏发电板,集合太阳能后可供亮灯,实现绿色能源自主供给。”吴达新介绍道。
昨晚,在中山公园草坪上,“蜻蜓”被正式点亮, 之所以选择红色亮灯,吴达新进一步解释,红色喜庆,整个作品寓意着幸福吉祥。92岁的母亲在他的陪伴下,也来到现场看他的作品,算是满足了他内心的小小愿望。
“我小时候经常跟玩伴一起捕捉蜻蜓。”吴达新说,因此,他一下子就唤醒了脑海中埋藏已久的回忆,触发了其创作“红色的蜻蜓”雕塑的灵感源泉。
而之所以选择将作品立在中山公园,是因为他从小就生活在中山路,他回忆,儿时经常会跟父亲来这里跑步玩耍,而当谈及父亲时,他一度哽咽。而此次能将作品安置于此,也是他儿时情怀的寄托。“蜻蜓”将在中山公园展示一个月左右,在此期间,也是对该作品进一步测试,之后将被运往南京参加今年的国际雕塑艺术展。
“科技+工业”创作 “异想天开”立高空
记者获悉,艺术品《红色的蜻蜓》从最初的构思到成型,用了两个月时间。作品创作难度大,主要是采用了新能源实现自动供电的方式,此外,要把这么重的“蜻蜓”安全放置在9米空中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为此,他还专门前往北京向神舟七号设计团队请教创作的可行性,并提供技术支持,最终利用“三点重力平衡”的物理特性,帮助完成这个“异想天开”的创作。
前两日,“蜻蜓”被吊车运往中山公园后,吴达新和工作人员共同协作,把这个作品立起来了。顶着炎炎烈日,把它安装在钢柱上,也是一件难事,用了好几个小时,临近午时才完成,吴达新被晒黑了一圈。
据悉,《红色的蜻蜓》作品运用了“科技+工业”的表现手法,体现绿色环保的主题,展示经济发展与环保共生的平衡。“也寓意着寻找最初的美好,守护蓝天,让儿时的蜻蜓再次回到人们的视野里。”吴达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