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宋晖 刘露
实习生 叶宣妤
今年7月,陈悦、王国平新书《曾经沧海——近代海军名将陈兆锵》亮相第十三届海峡两岸船政文化研讨会。该书是陈兆锵后裔推动,由海峡两岸的历史研究者合力搜集史料,后经陈悦、王国平以学术方法进行系统的资料整理和写作而成的。中国船史研究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林樱尧认为,本书的问世为近代海军后裔整理、研究、公布人物历史提供了生动范例。
近日,海都记者采访了该书作者陈悦、王国平,听他们聊一聊《曾经沧海——近代海军名将陈兆锵》背后的故事。
钟楼旁的一次相遇 开启三年立传之旅
《曾经沧海》的写作,始于一次偶然的见面。
2019年6月16日上午,船政史学者陈悦带着四川日报记者王国平到马尾船厂找林樱尧,当时,陈兆锵后裔陈榕、陈欣也在。畅谈后,五人在钟楼旁合影,这座钟楼恰是时任福州船政局局长陈兆锵主持修建的。
这次见面给王国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表示,在对陈榕进行采访时,后者所述的家族历史激发了他深度写作的欲望:“陈兆锵作为福建海军轮机官员的代表,是一个非常值得书写的人物,他不应该被遗忘。”陈悦也认为,这么一位重要的海军将领,他的生平却缺乏详细的研究和介绍,十分可惜。他介绍道:“这本书最初是由林樱尧老师牵头,我认为对于纪念和介绍历史人物而言,最好的形式还是传记。”于是,一段耗时三年的立传之旅拉开了帷幕。
《曾经沧海》所依据的史料翔实丰富,主要由两岸的历史研究者共同挖掘。陈悦说道:“我们在一些研究者的帮助下获得了很多新史料,如民国海军部档案中的陈兆锵个人履历,清楚记录了陈兆锵在海军的经历,也解决了以往围绕陈兆锵一些海军任职细节的争议。”
王国平告诉记者:“当时,昭忠祠只剩下半块石碑,另半块可能从上世纪60年代以后就不见了,史上也没有记载。这次,我们把这块整个石碑的原文找到了,这是非常珍贵的。”他还介绍了其他特殊的资料来源:“后裔口述历史,我们会考证后采用;一些散见于《李鸿章全集》或早期档案汇编中的资料,我们也系统地汇集了起来。”正是秉持着这种求实的态度,《曾经沧海》一书以精炼的文字、可靠的史料价值为中国船政研究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横亘历史的海权梦想 倾听中国船政的跫音
今年,我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福建舰顺利下水,而据《曾经沧海》记述:“陈兆锵主政船政局期间,竭力支持海军航空事业,在马尾创造了中国的航空工业,而他曾主政的江南造船所在1922年建造出了由船政局设计的‘水上飞机浮站’,标志着那时的中国人对于航母这个装备就有研究和追求。”
陈悦说道:“福建舰下水是我国在向海图强征程中取得的又一个伟大的成就,建造强大的军舰,使我国的海上力量日臻强大,守卫我们的海权,这是我们的梦想,也是陈兆锵等一代代历史上中国海军军人的梦想,从这个意义而言具有传承的意味。当100年后003航母下水,命名为福建舰,举国振奋,这更是值得有近代海军摇篮之称的福建为之骄傲的。”
作为《曾经沧海》的作者,陈悦认为:“陈兆锵是船政艺圃学徒和近代中国海军轮机军官中的佼佼者,在近代海军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体现了他对海军事业高度的责任心和由衷的热爱,以及对国家民族的忠诚。”
如今,船政愈发引起国人的关注。在福州昭忠祠路边上,许多游客、军事爱好者、普通市民,将福建舰的照片打印出来,放到碑前,以慰先烈。“很多人已经意识到,船政的多年设立,实际上是我国不断追求救国道路的象征;而陈兆锵,正是这条船政救国道路上不可忽视的一环。”王国平这样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