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柳小玲 田米 文/图
这两日,从泉州古城西街经过的市民朋友一定注意到了,旧馆驿巷的六根电线杆进入拆除阶段,原先杂乱无章的电线经一番整治后,天际线越来越明朗,街巷美景更加一览无余。
去乱去破去杂 六根电杆拆除
3日上午,记者在西街旧馆驿巷口见到,施工人员爬上一根电线杆进行作业,剪掉电线杆与周围建筑的铁丝,顺利拆除电线杆上的“蜘蛛网线”。随后,早早进入西街等候的吊车,将十几米高的电线杆顺利拔起,工人再对这根电线杆进行切割,再由车辆运走。如此一番操作后,旧馆驿巷口头顶的天空没了电线杆遮挡,从旧馆驿看东塔,别有一番景致。
“此前这些管线都已先下地了,所以不影响我们用电。”旧馆驿51号古驿民宿老板尤先生告诉记者。由于街巷管线涉及电力、移动、电信等多部门,又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经前期长时间沟通协调,于近期启动拆除。旧馆驿共有6根电线杆,此次拆除的是第一根,后续将拆掉全部电线杆,包括沿街巷的架空线路也会一并清除。
“清除这些电线、电线杆,对居住在这里的厝边头尾来说,是办了一件实事啊,明显改善了居民的生活品质,用电也更加安全。”尤先生说道,这些电线杆已经伫立在此二十多年,不仅影响古城景观,也存在安全隐患。
据悉,此次旧馆驿提升改造工程,主要从去乱、去破、去杂三个方面着力进行,包括拆除违章搭盖、引导管线下地、整理外露的空调外机和水表电表等,还对房屋漏水、老化和围墙倾斜等情况进行修缮。
历史积淀丰富 改造提高颜值
旧馆驿巷长约270米,是泉州闻名的古街巷,又名“牛仔驿”或“牛仔页巷”。这里原为泉州古代驿站所在地,驿站即古代驿吏或来往官员歇宿、换骑之地。元代时,泉州官方驿站由晋安驿迁至现在的旧馆驿巷内,改名为清源驿,巷内设有一座专供过往官员或信使休憩的馆舍,名馆驿。因此,这里便被称为旧馆驿巷,或旧馆驿。
短短的旧馆驿巷,历史积淀丰富,文物史迹众多,有水陆寺、天室池、南外宗正司、元代驿站、明代染织房;有明嘉靖间御史汪旦、户部侍郎庄国桢府第;有清道光间翰林龚维琳胞弟举人龚维琨、刑部主事王海文、嘉庆间进士杨滨海故居、清末状元吴鲁的读书处,有汪氏宗祠以及一些近代著名的民居。
“古街巷改造提升工程,提高了旧馆驿的颜值,让游客走进来时有了更好的游玩体验,大家也更愿意走进巷内,这里的人文历史也更有机会展现在大家面前。”尤先生说道。
据悉,目前,泉州古城29条街巷改造提升工程仍在抓紧施工中,电线杆拆除方面,目前,只有会通巷、井亭巷等5条街巷未拆除,将力争10月底前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