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罗丹凌
对于鸟类,你的了解有多少?全国科普日活动于9月15日至21日举行。
9月17日,福州动物园以“喜迎二十大 科普向未来”保护本土物种为主题开展了一堂生动、有趣的动物讲座,资深生态摄影师马锋为小朋友讲述人与动物、自然及生态的故事,让不少观众直呼“受益良多”。
人与鸟均为视听型动物 更易互相理解
“鸟类是最易于观察的野生动物之一,我们日常生活中处处有鸟类,它们有着华丽的羽毛,生动美妙的鸣唱,给自然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不过,小朋友们对鸟类了解多少呢?”活动一开场,马锋老师的分享就吸引了听众的注意力。
马锋老师介绍,人与鸟类有60%的基因是相同的。举个例子,鸟类和人类一样也是视听型动物,主要通过视觉和听觉来感知世界,而大部分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昆虫则往往依赖于其他的感官。因此,鸟类的很多行为能够为人类所理解与欣赏,比如悲伤、爱慕、恐惧和快乐这样的感觉,而且相对于其他野生动物,人类与鸟类也更易于接近。
“古人也很早开始关注鸟类。从《诗经》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到精卫填海、杜鹃啼血、凤凰涅槃,从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到家喻户晓的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传说,鸟类被赋予了很多的象征意义。”马锋说,不过,鸟类对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其种群数量以及个体行为的变化都可以作为评价当地环境质量的依据。没有鸟类的无私奉献,在森林害虫将会猖獗,在田野鼠害将会蔓延,农业减产,疾病传播,生态遭破坏,生活受影响。因此,我们要将鸟类视为朋友,对之呵护有加。
家长常将太阳鸟认成蜂鸟
讲堂上,有不少小朋友是跟随家长来的,他们平时就有观鸟的习惯。为此,马锋老师也介绍了观鸟指南,他认为,观鸟应从公园、小区周边常见鸟开始,再到林鸟、水鸟,待积累一定经验后,再观察、记录鸟类觅食、洗澡、求偶、营巢、喂雏、寄生等特殊行为记录。
此外,马锋老师也指出了很多家长会犯的观鸟错误:“我在森林公园拍摄叉尾太阳鸟时,听到家长带着孩子议论说‘快看,这里有漂亮的蜂鸟’。其实,蜂鸟只分布于南美洲大陆,不但中国,整个亚洲以及旧大陆都没有分布。因此,家长也应该学习一些基本的鸟类常识,才能更好地向孩子进行科普。”
(图片由马锋老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