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今天,迎来秋分节气,这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也是秋季第四个节气。作为一个反映季节变化的节令,秋分节气后,我省昼夜温差往往逐渐拉大,天气将变得越来越凉,秋意渐显,但从气象学标准上看,此时仍未入秋,时不时出山的“秋老虎”,让夏天仿佛杀了一个“回马枪”。
虽然夏日未尽,毕竟秋高气爽的日子也在一天天临近。你可知道,“秋高气爽”一词其实早在唐代就出现了。“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杜甫诗中的佳句,经过时光空间的流转打磨,成为描述秋天的代表性词语。
那么,“秋高气爽”的天气奥秘又在哪呢?今天的《谈天说地》就来聊聊秋天的那些事。
“非正式”秋天
“秋老虎”又要出山了
在秋分这一天,昼与夜、寒与暑、阴与阳,都是平分的,处于均衡状态。从此开始,北半球昼短夜长而白天越来越短,阴气转浓,天气也变得越来越凉。
“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当前,在两股冷空气的接连发力之下,南方夏末的暑气逐渐被“击退”。这几天,我省大部地区晚上也都越来越凉了,部分山区的最低气温已经落至“1”字头。
预计未来三天,随着冷空气慢慢渗透,我省最高气温将出现小幅下滑,但由于本轮冷空气实力较弱,大部地区最高气温都稳在30℃~35℃,最低气温在20℃左右,昼夜温差最大可达10℃以上。因此,大家要注意气温变化,白天注意防晒,早晚不要贪凉,避免着凉。
秋分的到来,并不意味着入秋。依据气象学标准,一个地方连续5天的滑动平均气温低于22℃才算入秋。常年来看,福建要到10月才达到这个标准,福州则要等到10月中下旬。
还未盼来正式的秋天,“秋老虎”却已经再次蓄势待发了。预计下周,受副热带高压西伸加强影响,我省气温又将稳步升高,福州最高气温可能回到35℃以上,暑气难消。
解“秋乏”
可多吃红色食物
随着冷空气频繁来刷“存在感”,未来一段时间,一波三折的气温变换趋势,可能会让大伙感到一天犹如两季。夏秋转换时节,人的身体跟不上变化,还可能感到“秋乏”。
针对“秋乏”,福建中医药大学国医堂门诊的苑述刚医生表示,天气炎热时,人们若是贪凉,吃多了冷饮或猛吹空调,便会导致脾胃虚弱,从而容易产生疲劳、倦怠之感。
要减缓“秋乏”,苑述刚医生建议,大家最好每天早睡一小时,午睡半小时至一小时,以养精神。尤其是老年人要保障子午觉,能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风险。脾胃虚弱导致倦怠乏力的人,可多吃红色食物,如红枣粥、大枣银耳雪梨汤。平时,多到户外走走,多晒太阳,选择平缓轻松、出汗较少的运动,如早晚跑步、打拳、做操、爬山等。锻炼前,充分热身。
防“秋燥”
福州人爱吃“白丸仔”
秋意渐浓的同时,最近,由于降水稀少,全省大部地区“秋燥”渐显。怎么赶走“秋燥”?对此,福州市民俗文化研究所顾问邱登辉说,福州人大都通过调整饮食,例如吃“白丸仔”“豆腐脑”“藕糕”等甜点,吃些清淡的食物、多喝水等,来润“秋燥”。
“其中,‘白丸仔’是福州特有传统小吃,也是不少老福州人心中的润燥佳品。”邱登辉介绍,传统“白丸仔”在制作时,是用糯米和大米搭配,水浸一夜磨成浆,压榨成粞,搓成细条,再搓成花生米大小的小丸子,并将其晒干或晾干。如今,为图方便,大都直接省去磨浆的程序,用普通米粉、糯米粉、中筋面粉加水混合后,搓成小粒后再风干。
“煮‘白丸仔’也有技巧,稍不留意,煮出来的丸子便可能夹生或太熟烂。当年,这还是考验新娘子烹饪技术的一道试题。”邱登辉说,煮“白丸仔”讲究火候,锅中烧水,发现锅底一有气泡就要马上撒丸子下去,用筷子不时搅拌避免粘连,待丸子浮起后,往锅内打入鸡蛋形成蛋花,还可舀上一汤匙桂花糖,这样,一碗清甜、爽口的桂花“白丸仔”就做好了。
□知多一点
“秋高气爽”的奥秘
N综合齐鲁晚报 中国气象报
早在唐代,杜甫就在《崔氏东山草堂》里写道:“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从此,“秋高气爽”一词便成为描述秋天的代表性词语。
一年有四季,“秋高气爽”的好天气为啥偏偏在秋季出现?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李艳说,这背后藏着许多天气原理。
李艳介绍,进入秋季后,作为“好天气”制造者的高气压,逐渐“接管”,风和日丽便成为主流天气。
秋天作为夏天到冬天的过渡季节,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形势进入季节性调整,副热带高压开始南撤,暖湿气流减弱。随着冷空气加强,低层大气受到大陆冷高压的控制。
不过,由于高空天气系统的移动速度相对滞后于地面的系统,所以这个时候高空基本上还处在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之下。在“上暖下冷”的双重高压控制下,盛行的下沉气流既抑制了降水的可能性,也压制了污染颗粒上升,加上天空中波长较短的蓝紫光明显增多,故而天空更蓝、更高远,极易出现碧空万里的“刷屏蓝”。
此外,夏天湿热,外界气压低,人们呼吸起来总感觉“气闷不爽”。而初秋空气湿度一般不超过60%,在高气压控制下,下沉气流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减少,出汗后,清凉的偏北风一吹,汗液很快就蒸发掉,因此给人以“干爽”的感觉。
李艳表示,秋季来临,太阳照射的角度由大变小,白天越来越短,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比夏季明显减少。同时,夜晚的天空由于云量较少,地面热量向大气辐射更加明显,出现“入不敷出”的状态,地面逐渐降温。
不过,由于“上暖下冷”双重高压还在相互“扯皮”,所以冷空气势力还不够强大,不会出现大范围寒潮天气,气温基本处于20℃到26℃之间,人体感觉十分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