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社区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榕“家门口”的中医馆走红社区

2022年,福州力争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

在鼓东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李奕修医生正在为患者进行诊疗

N海都记者 陈逸之

林涓 文/图

今年6月,国家中医药局、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到2025年,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基本建立,人才规模总量快速增长,区域布局、专业结构更趋合理,促进人才成长、吸引集聚的制度环境明显优化,培养造就一支基本满足中医药发展需求的人才队伍,实现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中医医师配置不低于本机构医师总数的60%,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

那么,中医馆在福州各个社区内的落地情况如何?市民们又能享受什么样的体验呢?近日,记者对福州社区的部分中医馆进行了一番探访。

社区中医馆内,也藏有“明星医师”

装修考究的仿古环境,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干净整洁的诊疗室里,传来阵阵悠扬的古风背景音乐声……面对各种需求的患者,鼓楼区鼓东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馆内,中医师们都有自己的“拿手绝活”。

“我主要是运用南少林正骨手法、针法治疗筋骨损伤,以及微创松解软组织粘连、挛缩,治疗顽固性头颈肩腰腿痛、腱鞘炎、腕管综合征等。”李奕修医生介绍,来中医馆治疗的一般都是中老年人,偶有一些“上班族”,“中老年人到了一定年纪后筋骨老化,会有一些腰膝酸痛,也有一些‘上班族’因为上班坐久了,平时缺乏运动,会来我这里治疗”。

正在等待看诊的林先生告诉记者,他是鼓东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的“忠实粉丝”,“医生们都是亲自负责接手病人进行治疗,对于病人的病症与恢复情况,他们都很清楚,每个医生都有自己很擅长的方向,治疗的效果都很好,所以我只要不舒服就会来中医馆看看。”

在另一间诊疗室内,60岁的郑阿姨正在接受谢景秀医生的针灸治疗。郑阿姨的“梅核气”常年遇冷发作,难受起来整宿睡不着觉。但经过一个疗程的中药与针灸治疗和长期的规律调理,郑阿姨的症状有明显的缓解。郑阿姨高兴地说,中医馆里的环境干净卫生,医生的技术也十分精湛,更重要的是不用排队。

离家近、无需排队,还能用医保,社区中医馆受欢迎

在台江区苍霞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陈钲大医生正在为吴女士治疗脚踝扭伤,他先轻轻按压吴女士的脚踝,询问疼痛的具体位置,接着拿起医用小锤子敲击伤处。其间,吴女士忍不住喊疼,陈钲大便轻声安抚她,帮助吴女士恢复情绪。最后,陈钲大将玻璃火罐加热,覆在伤处,淤血慢慢流出。

“我比较擅长拔罐疗法和电针疗法,除此之外,我们这里还有艾灸、牵引、中频等十几项中医药治疗方法,配备了电针仪、龙氏颈椎牵引仪等中医理疗设备。”陈钲大告诉记者,喉科与针灸疗法是苍霞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的“金字招牌”,不少其他街道的患者也慕名前来。“工作日一整天会有近三十个患者,治疗项目多是针灸、推拿和拔罐。”

“我都是在这个社区中医馆治疗的,这里医生的手法和大医院的一样好。”吴女士告诉记者,她家距离中医馆只有10分钟的路程,平时常来这里推拿放松,“既不需要排队,还能使用医保支付,医生技术和态度又好,真的很方便。”

而鼓楼区温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名医下基层”服务活动一经开展,便受到广大社区民众的喜爱。

福州今年力争社区、乡镇都有中医馆

记者了解到,2021年,福州市委、市政府印发了《福州市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实施方案》,方案提到,到2022年,力争福州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每万人口中医执业(含助理)医师数达到5.5人。到2025年,建立完善市、县(区)、乡镇(街道)、 村(居)四级中医药服务体系,每万人口中医执业(含助理)医师数达到6.5人。

对中医馆落地各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台江区苍霞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陈医生认为,当前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基层医疗,我国中医医疗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对于慢性病调理、疑难杂症诊疗等医疗服务也拥有较多实例,治疗经验丰富。“中医馆落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一政策,可以更有效地针对社区居民的医疗需求进行基层服务,解决社区居民‘挂号难、诊疗难’的医疗困境。”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