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苏韶华 文/图
“待我长发及腰,少年娶我可好?”随着国潮风尚的流行,越来越多年轻人迷上了传统婚礼。凤冠霞帔、十里红妆……古代婚嫁的盛大场景如今屡屡出现在现实生活中。
国庆前后,“高校举办校园集体婚礼”“广西女子国庆前收到21份结婚请帖”等相关话题,频频登上高位热搜。让我们去博物馆里寻访与婚嫁有关的文物吧,回味中国大地上最明亮的那一抹红色。
“十里红妆婚俗” 入选国家级“非遗”
自古以来,男方出彩礼,女方出嫁妆。父母尽己所能为女儿添妆,希望她在夫家获得尊重,保得一世安愉,也借此展现自己的实力,让两个家庭通过联姻互相融合,互为倚仗。
除了日常所需和嫁资之外,礼器古玩、金银珠宝、宅院奴仆、商铺田产甚至棺材,都可以当嫁妆。在福建闽东一带,麻制孝衣曾是女子出嫁必备的嫁妆之一。一代名相百里奚和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称为“太后”的宣太后,这两位为秦国称霸和统一六国奠定了牢固基础的重要人物,也都是“嫁妆”的一部分。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丰厚的嫁妆,将大唐文明深植于吐蕃文明中。
《诗经·国风·氓》中,便提到了卫国女子出嫁的情形:“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贿”,即指嫁妆。战国时期,嫁女要陪送嫁妆已成普遍的社会风气。据考证,秦汉魏晋等时期,古代嫡妻享有嫁妆权,能独立支配自己从娘家带来的财产,夫家不得动用,即使她被休了也能带走。到了清代,同治、光绪的两位皇后,嫁妆则由宫里置办,所需花费及物品清单,清宫档案中都有详细记载。
相传南宋初年,宋高宗赵构躲避金兵追击,在浙江宁海被一位农家姑娘所救。脱险之后,他派人寻找“救驾”村姑没有找到,于是下旨特许那一带的女子出嫁时享有半副鸾驾、半副凤仪的特殊待遇。后来,这一婚俗慢慢演变成“十里红妆”。2008年,“浙江宁海十里红妆婚俗”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三楼的“十里红妆——宁绍婚俗中的红妆家具”展厅里,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婚房、迎亲队伍模型以及成双成对的日常用品、女儿红酒坛等。其中镇楼的,就是上过《国家宝藏》的浙江博物馆镇馆之宝“清金箔贴花花轿”。由于制作需耗费上万工时,故称“万工轿”。“一工”相当于“一天”,如果由一个工匠制作,需耗时30多年才能完成。
万工轿的极致 点翠花轿的惊艳
长长的迎亲队伍中,占据C位的一定是花轿,它代表明媒正娶,也昭示着新娘在夫家的地位。
根据浙博的官方介绍,万工轿为八抬大轿,长杠近6米,短杠超过2米。它由几百片可拆卸的花板组成,轿身木质雕花,朱漆铺底,金箔贴花,饰以24只凤凰、38条龙、54只仙鹤、74只喜鹊、92只狮子、124处石榴百子等,还有250个圆雕人物组成的戏曲场景。根据万工轿上“聚成号大鸿福轿行”的题款,后人推测它应该是一家古代婚庆公司用于出租的花轿。
如果说,网红文物万工轿是“世界上最豪华的花轿”,那远在美国的点翠花轿,就是花轿界的扫地僧。
在中国传统工艺中,点翠的艺术价值绝对无可比拟。如今我国严禁使用翠羽,真正的点翠首饰一般只有在博物馆才能看到。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那顶“明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就是现存不多的点翠精品,2002年被列为中国首批64件(组)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孙俪曾说:“拍《甄嬛传》的时候,我们都不敢靠近蒋欣。因为她戴的点翠头面是真正的古董,在博物馆里借出来的租金就要100万元。”
然而,中国人的“心头宝”,在国外大馆往往不受重视。那一年,记者参观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亚洲馆时,发现走廊里有个“百年好合”落地展柜,虽然红底黑字的匾额“非常乡土”,还是很好奇地凑到了展柜前。只一眼,鸡皮疙瘩就掉了一地!
“这得祸害多少翠鸟啊!”只见光线昏暗的角落里,赫然放置着一顶“灰头土脸”的中国点翠花轿,轿子里坐着身着大红金绣龙凤褂、头戴点翠凤冠的新嫁娘。轿顶、轿身层层叠叠的点翠装饰,几乎可以让“密集恐惧症”立时发作。
可能因为展陈太过简陋,网上晒出的这顶点翠轿子,大多是糊照,有些网友质疑它的点翠是用鹅毛等做成的仿品,还有的甚至说它是纸糊的,急得大咖们晒出高清细节图加以驳斥:“你见过这种做工的仿品吗?”
博物馆镇馆之宝 嫁妆中的“顶流”
先秦时期的青铜器,有个特别的门类——媵(yìng)器。媵,送也,媵器就是嫁妆。西周晚期到春秋时期,青铜媵器不仅承载着作器人对新嫁娘的关爱与期盼,也有婚嫁双方彰显宗族背景的政治考量。
媵器铭文被称为媵辞。2017年,“近藏集萃——中国国家博物馆新入藏文物特展”中展出的杞伯双联鬲,23字媵辞显示,它是春秋早期杞国国君为车母所作的陪嫁媵器。这一造型的青铜品,仅此一件,是传世孤品。
安徽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吴王光鉴,一到夏天就成为网红,被称为古代冰箱。它是阖闾送给女儿叔姬的嫁妆,其上所刻52字媵辞,叮嘱女儿要对长辈恭敬、对同辈谦让、对晚辈慈爱。老父亲拳拳爱女之心,天地可鉴。
和点翠花轿一样,因为各种各样原因流失民间或流落海外的中国文物,数不胜数。不过近年常有国之重宝失而复得的消息见诸媒体,其中就有古代顶级的嫁妆。如山西警方从境外成功追回的国家一级文物“晋公盘”,就是晋文公重耳送给大女儿的嫁妆之一,它代表了我国春秋时期青铜器的最高工艺水平。
晋公盘中的水鸟、青蛙、金龟等,都能原处360度转动,鸟嘴可以启闭,乌龟脑袋也可以伸缩。注水后,圆雕动物们游弋其中,青铜盘就成了一方浅浅的池塘,生机盎然,说它是王姬的一件玩具,一点都不为过。2019年秋,因为晋公盘进京参展,记者在山西青铜博物馆只能通过亚克力展板里的一张照片,想象2600年前春秋霸主对女儿的深沉父爱。
2021年夏天,记者在上海博物馆的展厅里见到了该馆镇馆之宝春秋子仲姜盘,晋公盘现世之前,这是同类文物中的“孤例”,早年出土后流失海外,后由香港企业家捐赠给国家。铭文显示,子仲姜盘是西周时期一位太师祈盼夫人长命百岁而打造的,希望“子子孙孙永用为宝”。从晋公盘到子仲姜盘,生动诠释了古代女子为女为妻为母一生收获的宠爱与幸福。
此外,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最有名的“镇馆之宝”翠玉白菜,据说就是清光绪帝瑾妃的一件嫁妆。玉质白菜象征品质高洁,停留在菜叶上的螽斯和蝗虫,则寓意多子多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