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说法 上一版   

网课爆破

恶行不是玩笑

N综合 钱江晚报

澎湃 新京 山东商报

中国新闻周刊

编前 同学们发的消息,河南新郑三中的刘老师再也收不到了。10月28日,一群所谓“爆破手”涌入直播课堂,播放刺耳音乐、干扰课件投屏,甚至污言秽语辱骂刘老师和想要帮助她的学生。最终刘老师退出直播课堂,两天后被发现因心梗离世。

据媒体报道,此前多地发生过“网课入侵”事件。“爆破手”通过评论和群聊联系,其中有人单纯因为好玩、恶作剧,也有人收费“专业爆破,9.9元一次”。冠以玩笑之名的恶行,扰乱了课堂和网络秩序,也深深伤害了认真上课的老师。那么,“爆破手”是否触犯法律,要承担什么后果?校方和提供网络会议室服务的平台方,又有哪些责任和义务?

【事件】

网课直播间 频现辱骂和音乐干扰

“2022年10月28日,我的妈妈结束网络直播课后独自倒在了家里,两天后被发现并确认死亡,然而,凶手们至今仍隐藏于茫茫网络之中,请大家帮帮我!”11月1日深夜,浙江一高校大三学生小王在微博上发出求助,控诉自己的母亲在上网课时遭网暴致死。

小王的母亲姓刘,今年46岁,是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三中的历史老师。

小王提供的一段时长3分钟的直播录屏显示,10月28日晚上8点多,在有200多位成员的网课直播间内,突然出现怪异的音乐声,还有人进进出出对主讲老师刘老师破口大骂、干扰课堂,互相兴奋地喊着,“同行,放战歌!”

在另一段时长10分钟的视频中,刘老师正在直播间内讲解着习题,却有人肆意地共享屏幕,并打出字幕:“你瞅啥?我是梦泪,都给我低调点。”“小卡拉米们想加入……加我。”“你在狗叫什么……”

其间,有学生提醒刘老师,“有人分享会议号,踢出去他还能进来”。

类似的情况已不是第一次发生。刘女士的丈夫王先生回忆称,大概在事发一周前,妻子的网课教学中就有不明身份者开麦唱歌,发送污言秽语。

“我是入侵网课的人之一,朋友说骂人就有钱拿,我才进去的。”11月3日13时,有网友发文自爆称是刘女士“网课爆破”的参与者,“我只是开玩笑骂了几句,没想到会死人。”

记者在试图联系该网友时,并未得到回复。截至3日下午5点,该账号已被举报封禁,封禁前刘女士的女儿曾私信该网友,被回应称“做老师连基本的心理素质都没有?我只不过是捣了个乱”。

大多为内部成员邀请

像这样入侵网课的行为,在互联网上被称为网课爆破。记者随即在多个社交平台,输入“网课爆破”“爆破组”“禁止网课”关键词,搜索到了不少类似的社交小组。

资深网民阿邢告诉记者,“这种‘网课爆破’行动,一般来说,都会由知情人先泄露网课时间和房间号码,随后会有专门的‘组织者’下达‘爆破’令,在固定的时间、集合‘爆破’网课,阻止或扰乱正常的网课教学。”

一位“网课爆破”的参与者表示:“除了一些没密码随机进入的线上网课,其他的大都由学生提供该堂网课的会议号和密码。”

而爆破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开麦说话、播放歌曲、刷屏霸屏,甚至辱骂师生、直播淫秽视频,都有可能。

有网传截图显示,在一些视频平台上有疑似传播“网课爆破”“网课入侵”经验的用户账号。网传截图中,昵称为“爆破网课加我”的网友,曾在抖音上发布QQ群号和二维码,该群的群名为“爆破鬼才炸群总部”。另一截图显示,一名B站用户曾在11月1日发布名为“入侵群”的QQ群号。目前这些账号已经无法搜索到。

说 法 1

入侵直播间算网暴吗?

对于此次事件,有人可能会疑惑:只是扰乱网课直播间的秩序,这也算网暴吗?

在学界,网络暴力被定义为一种网络行为失范,是随互联网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行为施方的网络行为主体以其隐蔽性、强制极端性和侵犯性的网络行为,给行为受方造成实质性伤害。

网络暴力的主要类型有:

使用互联网发布侮辱性和煽动性的言论、图片、视频,进行针对性攻击、辱骂;私自发掘别人的真实信息,人肉搜索,对受害人进行线上线下骚扰等;传播谣言,篡改、捏造不实信息诽谤他人……这些都是网暴的常见形式。

简而言之,任何在网络中对别人造成伤害的侮辱性与骚扰性行为,都属于网络暴力。

说法 2

惩治网暴 关键是从“自诉”走向“公诉”

知名法律大V庞九林律师表示,刑法中早有相关法条惩处网络暴力行为,但对网暴行为的处理一直没有特别有效。究其原因在于刑法中规定的侮辱罪和诽谤罪,是“自诉案件”。

法律实践中,自诉案件的被害人往往取证很难、起诉很难,而且因为网络暴力人数比较多,司法中对每个网暴者追究刑事责任很难,导致对网暴行为处理不够有力。

庞律师认为,要把网暴牢牢关进刑法的笼子,关键是从“自诉”走向“公诉”。

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①公诉案件是由国家公诉机关即人民检察院提起的;②公诉案件一经起诉人民法院必须依法进行审判;③公诉案件中,收集和核对案件事实和证据以及查获犯罪嫌疑人是司法机关应尽的职责。

庞律师解释道,与线下小范围的侮辱诽谤不同,互联网的受众特别多,有时候一起网络暴力甚至能引起几十万上百万甚至上千万的围观或评论转发。那么,这种侮辱诽谤实际上除了侵害个人权利之外,还危害了网络的公共秩序。尤其是那些造成了广泛传播的,被害人出了精神问题、自残甚至自杀恶性后果的,都属于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的行为,应该按照公诉案件来处理。

说法 3

网课入侵者 或涉多个罪名

关于网课入侵者的法律责任,湖南金州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律师邢鑫认为,需要结合入侵者的具体行为来认定。如存在对师生的公然侮辱行为,从民事侵权角度违反了《民法典》关于人格权的规定,从行政法角度则违反了《治安管理条例》,视情节轻重还可能涉嫌构成刑法上的侮辱罪。

如存在播放淫秽物品的行为,视情节轻重适用《治安管理条例》或《刑法》处罚。对于网课入侵者扰乱公共教学秩序的行为,同样可以适用《治安管理条例》处罚。能否认定为寻衅滋事罪,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一步判断。

邢鑫表示,如有事实证明平台存在监管上的漏洞,纵容他人扰乱课堂秩序未及时采取必要措施制止的,根据《民法典》关于网络侵权责任的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对损失扩大部分与侵权者承担连带责任。

邢鑫表示,如果内部成员或者学生邀请“爆破人”入群扰乱网课秩序,要根据邀请者的意愿和目的进行综合判断,若邀请者本身就是扰乱网课的授意者,则承担连带责任。

问题 1

如何防止

“爆破”?

微博博主@深圳网警表示,要防止在线课堂被爆破,可以在预定会议或使用个人会议号发起快速会议时,通过主持人设置会议密码、开启等候室等方式,防止其他人误入课堂,并可按需关闭“允许成员在主持人进会前加入会议”。

开启会议报名也是一种方式,将手机号、姓名设为必填项,并设置“发送验证码以验证手机是否真实”,通过审核后可入会,参会者昵称将显示其姓名,方便确认参会者的身份。

当所有的学生到位后,主持人可开启“锁定会议”,此时其他人不能再加入会议。主持人也可以通过管理学生的发言、聊天权限,来控制授课节奏。

问题 2

能否检测

关键词避免?

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刘兴亮表示,如果想要检测、屏蔽关键词,那么意味着会议的内容也需要被平台监听,而这又涉及用户隐私,是一把双刃剑。此外,会议内容也是非常庞大的数据,抛开隐私不谈,技术上也很难实现。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