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6版:谈天说地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舌尖上的“立冬”

N海都记者 田米

林涓 梁展豪

立冬在古代社会是“四时八节”之一,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日。立冬后,就意味着今年的冬季正式来临。古人认为冬天是对身体“进补”的大好时节,补冬因此成为流行于全国各地的节令饮食习俗。

那么,在立冬这一节气里,古人会吃些什么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福建人舌尖上的“立冬”。

泉州人补冬 姜母鸭是首选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的立冬,在泉州立冬有补冬的习俗。

闽南有一句俗语:“一年补趟趟,不值补立冬。”许多人会选择在这一天进食鸭、鹅、牛羊肉等滋补食品以“补冬”。

大部分泉州人都会提前一天订好牛羊肉、鸡鸭等,以便回家煮了一家人一起吃,有的是在外面打包回去。

补冬这一天,泉州的姜母鸭也是大家的首选,它能气血双补,同时鸭肉有滋阴降火的功效。美食中的药膳滋而不腻,温而不燥,适合于冬季食用。

据《中国药谱》及《汉方药典》两书所载,姜母鸭原系一道宫廷御膳,相传为商代名医吴仲所创,后来流传至民间,遂成为一款名菜。熟地、当归、川芍有补血活血功效,枸杞子有补肝益肾作用,党参、黄芪有补气的效果,老鸭可以滋阴降火。因此,姜母鸭妙就妙在气血双补的同时,搭配鸭肉的滋阴降火功效,使得此道药膳滋而不腻,温而不燥。老姜除腥热身的药膳效果,也是让人们普遍喜爱的主要原因。

福州人入冬 吃甘蔗制药茶

“福州立冬有‘吃甘蔗,牙齿不痛’的古老说法,10月也是甘蔗上市的季节,现在这个传统也流传至今。”福州民俗专家邱登辉告诉记者,每到立冬,老辈人就会买一些甘蔗来吃,希望吃了甘蔗以后不上火,保护牙齿,同时也可以起到滋补的作用。“甘蔗可以分为果蔗和糖蔗。糖蔗是制糖的原料,因为皮硬纤维粗,口感较差。我们吃的都是果蔗,具有表皮易撕、糖分适中、口感好等特点。”

邱登辉回忆道,自己小时候吃的都是些瘦小干瘪、没什么水分的青皮蔗,直到20世纪80年代,市面才有了现在这种粗壮茎脆、汁多味美的紫皮甘蔗。“现在晚秋已结束,越靠近冬天成熟的甘蔗味道越甜,有‘秋日甘蔗赛过参’的说法。”

除了吃甘蔗,福州传统立冬还有制药茶的习俗。邱登辉解释道,立冬制药,取柚子去瓢,实茶叶于其中,谓之“抛囝(jiǎn)茶”。橄榄盐是将鲜橄榄舂碎,配以制苍术、草果仁、甘草等十多种中药精制而成的。橄榄十月收成,立冬制作正当时。立冬时制的抛囝茶和橄榄盐,是早年居家、旅行必备的药茶。

“春鳗冬带,好吃挡不带”

俗话说,“春鳗冬带,好吃挡不带”。立冬前后二十天,是一年中带鱼最肥最鲜美的时候。

邱登辉告诉记者,此时的带鱼为了越冬,体内积蓄了许多脂肪,因此肉厚油润,含丰富的蛋白质,营养价值特别高,味道特别鲜美。

“福州民间地情专家王啟生老先生曾说‘春带夏尾秋北脊,一到冬天全身肥’。意思是带鱼春季头肥,夏季尾肥,秋季脊背肥,冬季全身肥。这时鱼肉丰腴细腻,还特别有鱼的鲜味。”同时,带鱼含有大量的维生素A、B_1、B_2和钙、磷、铁、碘等矿物元素,具有暖胃、泽肤、补气、养血、提神等功效。

“美味的带鱼有干煎、清炖、煎煮等多种烹饪方法。”邱登辉提醒,带鱼的颜色是银光闪闪的,市民在烹饪时,可不要刮掉表面的银膜。“因为它是脂肪和蛋白质,而且没有味道。在处理带鱼的时候,用凉水清洗,只要轻轻地搓揉一下带鱼表面即可。千万不能用热水烫,也不能像处理其他鱼一样用刀去刮这层银膜,这样太浪费了。”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