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吴日锦 林良标 文/图
倏忽秋又尽,昨日又立冬。有谚语曰:“立冬补冬,补嘴空。”看来,在立冬进补这件事上,全国人民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其实不单是今天,古人也有立冬进补的习俗,唐朝诗人李白有诗:“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看看,寒冬时节,诗人连诗都懒得写了,还是温一壶美酒,来一餐美食实在。
闽南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在立冬这一天,大家都会为身体补充新的能量,比如鸡鸭牛羊鱼鹅等,通常和中药一起烹炖,以期顺利度过冬季。今天的《谈天说地》,海都记者特意采访了泉州知名中医阮传亮,和大家一起分享立冬节气时,泉州人“补冬”补什么,怎么补。
羊肉、鹅肉、姜母鸭是首选
“补冬”选择在立冬日进行,说明大家对此也有一种“仪式”上的共识。民间认为过了立冬这个点,就进入了一年中的寒冬。因此,选择了在这个点“补冬”更有功效。
在古城泉州也不例外,昨日一大早,记者来到泉州各大菜市场、海产店,鸡鸭鱼鹅以及各种海鲜颇多,赶早买菜的阿姨们早就把手上的袋子装得满满当当,就等着回家为家人一展身手,露个厨艺,姜母鸭是首选。
泉州人补冬,那可从来不含糊,从鸡鸭鹅到蟹虫寻鱼虾,山海搭配出丰盛的补冬美食汇。尽管家里的美食已经够丰盛,但在这一天到中山路水门巷的老字号打上一份羊肉煲或鹅肉煲,是许多人多年的习惯。
上午,刚刚10点出头,水门巷口这两家已经开了30多年的羊鹅肉老字号,几锅热气腾腾的羊肉、鹅肉散发着诱人的肉香,不时有市民停下来打包一份带走。
“销量比往常翻了好几倍。”妈妈辈就在巷口摆摊,如今自己也当了奶奶的摊主傅阿姨说,昨天店里准备了几十锅的羊鹅肉,来买的几乎是老顾客。记者问她,几十年做下来,有什么样的秘诀,她轻轻一笑:“除了秘制酱料,羊用上好的黑山羊,鹅选上好的狮头鹅就够了。”是啊,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简单的烹饪。
名中医教你冬季怎么进补
中医学认为,立冬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人们通过进食高热量的食物,调和体内阴阳,提高自身对寒气的抵御能力。
美食难以抵挡,但也需科学进补。这不,为了大家的健康,海都记者特意采访了泉州知名中医阮传亮。他介绍,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冬在五行属水,机体阳气亦开始潜藏于肾水之中,故讲究立冬养生应该补肾,温补养阳,少吃生冷也不宜过燥。《黄帝内经》也说:“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冬天天气寒冷,寒也与肾相应,最易伤害肾的阳气,所以说冬天对肾的保养十分重要。
那么泉州人比较喜爱的羊肉能不能多吃呢?阮传亮认为,泉州的气候比起北方要温暖很多,不宜食用过多温热大补的食物,否则容易导致“上火”。如果喜食羊肉,可用白萝卜炖羊肉,或配些白萝卜汤。中医认为白萝卜汤性寒凉,味辛甘,可消积滞、化痰清热、下气宽中,素有“小人参”之称。白萝卜与羊肉共炖,不但有去膻作用,还有助消化的功效,能补脾肾,壮筋骨,御风寒,且补而不腻,消而有度,不易上火。
阮传亮给大家推荐的立冬进补食谱是姜母鸭,他说姜母鸭具有养胃健脾、舒筋活血、祛寒化痰的功效。现代医学分析,鸭肉的胆固醇含量低,且有补虚劳、清肺热、止咳喘、消水肿等功效。至于姜母鸭主要辅料生姜,常用于治疗腹痛、呕吐、风寒、感冒以及调理脾胃、增进食欲等。
□小贴士
教你做好吃的姜母鸭
鸭子半只,老姜1个,芝麻油1大勺,米酒1/3瓶,老抽1大勺,白糖1小勺,枸杞少许,盐适量。将鸭肉洗净后切块,老姜切成片,锅中放入芝麻油,中火烧至6成热时放入姜片,慢慢煸香。
待姜片煸至微微发黄时将鸭肉倒入,炒至鸭肉变色时倒入适量的老抽炒至上色,炒均匀后倒入米酒。继续维持中火翻炒约15分钟,到鸭肉水分炒干、颜色变深的时候,加入糖、八角、桂皮、香叶,加适量的盐调味,加入没过鸭肉的开水。
开大火烧至沸腾,转小火慢慢炖1.5个小时。出锅前10分钟将洗净的枸杞加入,开大火拌匀烧至汤汁浓香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