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8版:谈天说地 上一版   
下一篇

非遗“火鼎公婆”跳进社区

N海都记者 柳小玲

通讯员 赖良德 文/图

近日,泉州市鲤城区常泰街道五星社区通过非遗表演、非遗传承人宣讲的形式,让社区居民在家门口感受非遗魅力。

表演诙谐逗趣 居民乐开了花

一大早,“火鼎公婆”项目省级非遗传承人吴润珠,就带着泉中职校“火鼎公婆”传习所的学生们来到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大家抓紧时间换装、化妆、彩排,只为了给社区居民呈现最佳的表演。经过一番紧张有序的准备,演出正式拉开序幕。

头顶盘起高高的发髻,身穿镶边大襟红衫,下着镶边宽筒大红裤,一手拿红手帕,一手执大圆蒲扇……吴润珠和学生们扮相夸张,表情诙谐,舞姿灵动,她们一边表演一边同现场居民群众互动,接地气的表演,让居民乐开了花,赢得了现场阵阵掌声。

非遗传承离不开年轻人

她7年带150多名学生“出师”

吴润珠扮演了40多年的“火鼎婆”,作为非遗传承人,她深刻感受非遗传承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非遗的传承离不开年轻人,我们不仅要传承技艺,还要通过非遗文化的感知,让年轻人牢固树立文化自信。”吴润珠说,近年来,古城文化氛围日益浓厚,社会各界高度重视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泉中职校“火鼎公婆”传习所正是一个生动缩影。

据介绍,该传习所成立于2015年,由吴润珠负责非遗教学。今年6月,该传习所升级为泉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7年来,已有150多名学生顺利“出师”。“我学习‘火鼎公婆’表演已经三年了,希望这个项目能一直传承下去。”传习所学生张盈盈读的是学前教育专业,她希望,能把“火鼎公婆”项目融入今后的工作中,让更多孩子接触、了解非遗文化。

□相关链接

火鼎“踩路”,“公婆”扮丑

源自草根的“魔性”之舞

浓妆艳抹媒婆痣,宽袖阔腿摇摆姿,熊熊烈焰烧妖氛,公婆抬鼎留乾坤……说起泉州乃至闽南最“魔性”的民俗表演,火鼎公婆一定榜上有名。独具特色的乡土气息、诙谐逗趣的表演形式、神秘的民间信仰色彩,让它根植于泉州草根文化的血液中,寄托着百姓对消灾解难、国泰民安的希冀。

史料记载,清代中后期,火鼎公婆表演已在泉州城乡流行,多见于迎神赛会的民俗踩街活动。民间认为,这种表演源于城隍、王爷等神祇出巡时抬火鼎“踩路”,表达了人们对驱除疾疫、驱邪镇恶的向往和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祈求。

过去,火鼎公婆表演一般由抬着火鼎的“火鼎公”“火鼎婆”及挑着柴火担子的“女儿”组成。“女儿”需不时往火鼎中添加柴火,让火鼎越烧越旺。但表演者也常被烫伤,脸会被熏黑。随着时代变迁,柴火已为“电子火”替代,同时不再有“女儿”挑柴,表演核心集中于“公”“婆”二人。2007年,“泉州鲤城火鼎公婆”被列入第二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作为“丑角”,火鼎公婆的装扮与泉州高甲戏中的“破衫丑”“家婆丑”相似,有浓郁的地方戏曲韵味。单是火鼎婆的舞蹈步法,就分为小碎步、掌中木偶步、提线木偶步、四方步、上山步、下山步、过独木桥步等近十种。

更妙的是火鼎公婆的神情手势。踩街时,演员根据队伍节奏自由发挥,舞姿神态变化无穷。虽然是丑角,“公婆”表演“打情骂俏”须体现出诙谐滑稽感,“歪唇咧嘴”亦显可爱。如何神形俱佳,全凭演员自身的经验和默契。

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装扮和道具就显得特别重要。“火鼎婆”浓妆艳抹的脸上,常点着一颗蜘蛛状的媒婆痣,寓意“知足常乐”;“火鼎公”则头戴圆帽,身穿马甲褂子和宽筒裤,脚着黑布鞋,手拿长旱烟管。两者风格既诙谐又和谐。(东南网)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