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有医说医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一夜之间“被高血压”?专家解读来了

“高血压诊断标准下调”掀热议,国家卫健委回应“未进行调整”;福建省高血压研究所所长谢良地教授接受海都记者专访,称“引起关注是好事”

N海都记者 林宝珍

胡婷婷

11月13日,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联合制订的《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发布。该指南推荐,中国成人高血压诊断标准由≥140/90mmHg(毫米汞柱),下调至≥130/80mmHg(毫米汞柱)。相关内容迅速登上热搜榜,引发关注。有人测算,诊断标准下调后,我国高血压患者将增加2亿多,不少人一夜之间“被高血压”。

昨晚,国家卫健委官方微信公众号“健康中国”发布文章称,“目前国家未对成人高血压诊断标准进行调整”。就此热点话题,记者采访了福建省高血压研究所所长、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谢良地教授,进行详细解读。

看法

《指南》有多个,引起关注是好事

谢良地教授表示,11月13日发布的新《指南》为《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主要给临床医生看病时参考使用,让其在实际应用中更具可操作性。事实上,我国还有另一份已经广泛应用多年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俗称大指南),由我国著名高血压专家刘力生教授领导牵头组成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在1999年发布,经历了2005年、2010年以及2018年的三次修改,目前正在酝酿新的修订。“大家可以多加关注。”

“当前,世界各地相关的《指南》有多个,均存在不同,是因为地域、人种及所参考的学术依据不同。”谢良地教授表示,各个指南存在差异性,我们也要多维度去理解及应用。在我国,因为高血压疾病的判断除了对个人健康有影响外,还与就学、就业、入伍等工作及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大众对于高血压诊断标准的参考,应该要以国家层面发布的标准为准”。

此外,谢良地教授告诉记者,过去,我国高血压疾病存在“三低”现象,即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都较低。“所以此次《指南》发布引起讨论,让更多人关注到自己的血压问题,提升了全民对控制高血压的重视程度,我觉得是好事。”

观点

啥时用药,需经过医生综合评估

“无论高血压诊断标准是否下调,都不是决定患者是否需要用药的唯一尺度。”谢良地教授说,“从专业角度上来看,是否给一个血压高或者不高的人用药,需要综合评估。血压仅仅只是评估表中一个指标维度,还要参考年龄、性别、体重、遗传背景,有没有合并血糖、血脂、尿酸异常等因素。”

此外,对于诊断为高血压的患者是否需要立即用药,谢良地教授认为,无论是130/80mmHg,还是140/90mmHg作为“切点”,更需要大众分清的是,这个“切点”是疾病的起点,还是目标点。如果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心衰、肾病、糖尿病等其他疾病,这个“切点”为其治疗的目标点的话,便应当予以药物治疗;如果没有其他危险因素的,这个“切点”只是其起点的话,则不必着急服用降压药,可以通过3至6个月观察并改善生活方式调节血压。

“比如说,一名二三十岁的年轻女性,如果血糖、血脂均正常,也没有遗传背景,只是测量血压为140/90mmHg,这种情况下,就提醒她要关注自己的健康,要少盐、多运动,多吃青菜水果、保证良好睡眠,而不用立即吃降压药。但是有高血压并发症的患者,便需要严格控制,按时用药,以130/80mmHg为目标点调整,具体以医生评估为准。”

□延伸阅读

国家卫健委:目前国家未对成人高血压诊断标准进行调整

15日,国家卫健委发布消息称,国家对于高血压等疾病诊断标准的制发有规范程序要求。由专业机构、行业学协会、个人等自行发布的指南、共识等,为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作为国家疾病诊断标准。关于高血压诊断标准,2005年、2010年、2017年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发布的宣传教育要点、防治指南、临床路径等均明确:成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为非同日3次血压超过140/90mmHg。

目前,国家未对成人高血压诊断标准进行调整。国家将继续做好高血压的预防和早期干预,加强高危人群和患者的健康管理,有效减少由高血压导致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高血压是严重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慢性疾病。国家不断加大高血压防治工作力度,以高危人群为重点推进健康管理,推动防控关口前移。经过多年努力,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水平持续提高,防治工作取得长足进步。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